为普及公众对麻醉学、疼痛学及重症医学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命名为“中国麻醉周”。2023年“中国麻醉周”于3月27日-4月2日举行,今年的主题为“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下面,辽宁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医务工作者带您了解麻醉医生、了解手术麻醉时的那些事儿。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都在做什么?

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不但要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更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主要参与3大板块: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麻醉保障工作。


(资料图)

术前为患者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麻醉医生需要全方位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以便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麻醉医生始终需要参与纠正患者术前一些不正常的生命体征,才能让患者在术中、术后安全,平稳地度过手术这段时间。

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保障患者安全——患者的生命体征都是由麻醉医生来调整。麻醉医生的工作并不是打一针麻药就可以走。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根据患者的指标分析患者病情,并随时给出对应的药物调整方案,在尽量减少患者生理扰乱的情况下满足手术要求,保障生命安全。此外,在进行抢救时也是由麻醉医生组织并下达医嘱。

术后平稳过渡并防治疼痛——术后急性疼痛的防治也是麻醉医生的工作范畴。麻醉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术后镇痛方案。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改善睡眠、增强术后免疫功能、利于患者咳嗽排痰、提前下床活动等,从而加快术后康复。

麻醉职能在扩展

自体血液回输技术与脑氧监测技术在应用

现在的麻醉应用已远不止外科手术范围,例如在内镜中心,麻醉医生不仅解除了患者内镜检查时的痛苦,也大大提高了内镜中心的医疗安全;在产房,麻醉医生不仅缓解了产妇在生产时的焦虑及痛苦,还要保障不会影响胎儿的安全,让产妇主动配合生产全过程。麻醉医生总是在幕后默默付出,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舒适的诊疗环境。

另外,麻醉医生目前还拓展实施了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和术中脑氧监测技术。

麻醉科医务人员操作中

自体血液回输技术是通过负压吸收装置,将患者术中出血在吸引过程中与适量抗凝剂混合后收集到储血瓶,经过一系列处理,将完好的红细胞回注到血袋保存,以备回输给患者,这项能快速收集患者术中血,提高用血安全和节约血资源。在一些外伤、战伤、肝脾破裂、宫外孕、大血管破裂等大出血抢救手术中应用效果最佳,在一些失血量在血容量20%以上需要常规配血的手术,如心血管外科手术、全髋置换、脊柱手术、肝脾手术、动脉瘤、脑膜瘤等颅脑手术等中也适用,它安全及时地解决术中紧急用血这一大难题,为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医疗保障。

脑血氧饱和度是反映脑组织耗氧与供氧之间平衡性的百分比,是人体脑部生理信号的关键指标,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我科将脑氧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手术过程中、及危重症老年患者中,在术中及时观察监测脑氧饱和度变化,及时根据监测数据对患者的麻醉用药做出调整,可有效避免术中脑氧供需失衡,减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

【科普链接1】为什么麻醉前不能吃东西、喝水?

手术前吃东西的危险在于围麻醉期容易产生“返流、误吸”。当人在清醒和站立时,“贲门括约肌和吞咽反射”他们能有效地阻止食物逆流而上。但当患者被麻醉以后,他们就停止工作了,同时患者在手术时往往都是平躺的,所以如果胃里有未消化的食物,就会轻易地返回到口腔里,这称之为“返流”。其次,人在清醒时,如果不小心将嘴巴里的食物或液体吸到气管里,身体里的咳嗽反射就开始工作了,它会防止这些东西深入肺内。当患者麻醉后,人体的保护性呛咳和吞咽反射就会消失。所以如果胃里有东西,则不可避免进入肺内。我们称之为“误吸”。大量的食物或为胃酸进入肺内会造成呼吸道堵塞,引起肺不张、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甚至窒息等严重后果。没有及时发现的严重误吸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即使可以成功治疗返流误吸,也会大大延长住院时间。

【科普链接2】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要多久?

【学科带头人】

张静麻醉科主任 主任医师

辽宁省医师协会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麻醉与镇痛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中华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委员。从事麻醉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心胸外科麻醉及危重症患者麻醉管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新项目;关爱患者,关注患者预后,保障患者安全、无痛、舒适。承担省自然基金课题1例,参与省自然基金课题3例。

王长明 麻醉科副主任 外七党支部书记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麻醉学会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一、二届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理事;《无痛医院实用技能》副主编,《2017年麻醉学新进展》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及《国际儿科学杂志》审稿专家,辽宁省第八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Behav Brain Res,J Neurosurg Anesthesiol,Journal of Anesthesia,J Clin Diagn Res,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中华疼痛医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实用医学杂志等外文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余篇,参与辽宁省自然基金课题五项,第一负责人两项。

【科室简介】

麻醉科成立于1979年,是集临床麻醉、镇痛、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随着医院发展和手术量的增加,现已逐渐发展为设备先进、技术精良、服务优质及环境舒适的现代化科室。麻醉科现有医护人员36名,其中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现有手术间22间,麻醉恢复室1间。术间配有计算机手术麻醉系统、麻醉机监护仪、BIS 麻醉深度监测仪、加温仪、加温毯,科室配有纤维支气管镜、可视软镜、可视硬镜、可视喉镜、肌松监测仪、脑氧监测仪、神经刺激仪、血气分析仪、自体血回收机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先进设备。除开展常规的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外,还开展超声引导下术中术后镇痛、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等手术室外麻醉。科室人员均熟练掌握单双腔管气管插管、椎管内穿刺、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中心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技术。对高龄、危重症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镇痛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22年,我科完成手术麻醉1.4万余台,秉承“以人为本、精诚为医”的宗旨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来源:辽宁省人民医院

(二三里编辑 马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