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30年的绘画生活,磨炼出了他一张饱经岁月的面孔和满含故事的双眼,布满细纹的双手无声的诉说着30年来与敦煌壁画的缘分,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蜕变为众人敬仰的画家,他把自己的青春与汗水默默的奉献给了钟爱的绘画事业,他,就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家协会画家刘达强。
故事要从1993年讲起,19岁的刘达强从陕西蓝田县千里遥遥来到世界艺术宝库敦煌开始临摹研习敦煌壁画艺术,他的绘画技法继承张大千、常书鸿等大家之思想,突破其技法,融汇于自然的风沙沧桑及历史变迁,融入古印度、古波斯、故伊斯兰的绘画技法及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再现敦煌壁画的历史质感及文化精髓,此外他擅长画丝路风情画及骆驼。
初到敦煌,沙漠的气候、饮食、住宿,都让刘达强无所适从,但这些在他所热爱的敦煌艺术面前,都不值一提,正因这份苦行僧的生活方式,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沉迷于研究敦煌壁画的种种。有人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4.9万平米的壁画,无一不诉说着浪漫又神秘的敦煌故事,每取得一点成就,自豪感都会让刘达强更为壁画艺术所着迷;
“从基本的中国绘画传统技法,到探索颜料的用法,中亚与西亚的绘画技法不同之处,让我一次次对未知的领域有新的认识,也经历了很多对于前辈绘画的学习、认识和探索,从而使我更深的了解到了敦煌壁画内在的东西,还有当代对敦煌壁画研究的局限性。”在3月27日的采访中,刘达强这样对记者说。
父母对于刘达强的选择,最初也抱有质疑,“过了嘉峪关,眼泪擦不干”,出于对儿子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担忧,刘父刘母曾一度给刘达强的选择投过反对票,但是其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家里也逐渐默许了这一做法,30年过去了,已到不惑之年,刘达强心中却还有一个疑惑在困扰着他。
他说,“长安是十三朝古都,长安在大唐时期是艺术造诣的顶峰,那为什么敦煌有如此庞大的艺术体系和厚重的绘画艺术的保留,它们与长安之间的衔接关系是什么?怎样才能证明长安是丝绸之路艺术和文化连脉的大都市,我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核心,敦煌艺术与西安会有何交汇?中西艺术核心和西安古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2019年,刘达强回到了老家西安市蓝田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见到了蓝田县龙泉小学一座古老的小庙房,里面保留着古老的庙会习俗,庙房里的壁画再一次震撼到了刘达强,“这里面的壁画精细程度不亚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墓壁画,有的还比它更精致。”发出这样的感叹后,刘达强便决定留下来,要保护好这一文化,用来研究,与此同时,他又见到了蓝田县著名的“水陆庵”壁画。
通过翻阅上万份史料,刘达强又有了新发现,他说:“据记载,龙泉小学就是以前的唯识翻译学院,是大唐最早的翻译学院,这就是我想找的联脉,我要把陕西珍贵的艺术要画下来并展示出来,与敦煌的壁画艺术所结合,让大家去研究、探索、学习、挖掘,挖掘更大的丝绸之路更重要更深厚的东西,以及艺术家们未探索到的东西。”
艺术仍在不可避免的老去,也许终有一日,这些壁画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正因为画家们孜孜不倦的付出,我们才能穿越时空,得以窥见浪漫又神秘的千年壁画艺术,在日复一日的研究与绘画中,我们才得以与千年之前盛唐时期的古人们对话,它们一直存在,也一直在见证着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