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时,她一天背完一本书,基本逢考必过,工作后,她为了手稳,将几十个西红柿扎满了孔,成为科室内最年轻的组长......李霞波是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底病内科的一名主治医师,1992年的她从医刚满三年,一起去听听她的故事。
眼明、手稳、心细,一位90后眼底病内科医生的从医故事
从医学生时期就明白要跟患者换位思考
(资料图片)
“选择眼底病内科是因为一步步核实病情的过程像探秘一样,很有意思,”李霞波说。就这样,她成为了眼底病内科的一名医生。
李霞波回忆到,医学生时期实习时,她的老师因事迟到了一会,患者等的有点不耐烦,在医院里找医生,老师到了后,并未在意患者的不良情绪,仍然耐心、细心的为患者治疗,“我当时问老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平静,他告诉我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冷静,都不是什么大事情,当时我并不那么理解,直到我自己亲身经历了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李霞波说。
那天,李霞波特别忙,早上患者让她帮忙开一支药,她忙到中午才将药开出来,患者等不及,过来质问李霞波,“我当时就跟患者道歉,确实是因为我忙忘了,患者后来也特别理解,”李霞波说。“会不会觉得有点委屈?”“其实还好,这个时候我会换位思考,这样一下就想通了。”
婚礼现场接到患者电话
后来,李霞波遇到过许多类似的时刻,也正是因此,她才可以在遇到任何棘手的情况时从容面对,甚至以此为经验,做的更好。在医院实习时,她便意识到让患者联系到医生的重要性,工作后,她便将印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名片递给有需要的患者,后来,她发现应该给每位患者一张名片,至今已发出去上千张名片。
“眼底病内科的患者老年人较多,有时候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在医院跟老人叮嘱好事情后,老人回到家里孩子想要知道老人的病情时,没有医生的联系方式就很不方便,”李霞波说。也正是因此,她经常接到电话时,先是老人说了一番话,而后又是儿子、女儿,把相同的话一遍遍重复。
频繁的给出联系方式,就意味着随时随地都可能接到电话,“我经常在7点、13点接到电话,周末也不例外,”李霞波说,令她印象最深的一个电话是在她的婚礼上。
当时她老公刚进门,一片热闹的景象,就在李霞波的弟弟准备背她时,手机响了,“我一看是生号,就知道是患者,”,接还是不接成了李霞波的难题,因为一旦接了电话,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而婚礼现场,所有人都在等着她,时间也不能错过,短短的纠结了一下后,“大家稍微安静一下,我接个患者电话,”李霞波说,她也忘了那个电话到底打了多久,只记得婚礼现场的那抹寂静,“我一般不会告诉患者我的私事,会让他有心理负担,”。
眼底病内科主任王敏告诉记者,李霞波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工作比较积极,也非常求上进,人也比较有正能量,对待病人认真负责。“有的病人病情比较复杂,情绪浮躁,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她能耐心的给病人去解释,而且还回去查资料,总而言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医生,未来可期,”王敏说。
对此,李霞波也表示,未来想要继续学习深造,加强科研、论文,“学习对一名医生来说非常重要,一周不看书的话,可能就会被落下。”
华商报记者 杨宁 编辑 牛佩瑶 朱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