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人看来,那无色无形的射线下,是这样一群为生命跳动而不停奔波的可爱的人。而对她们而言,无论自己的肩膀如何单薄,只要披上‘铅衣’,她们便可以是守卫群众生命安全最可靠的壁垒。”——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导管室团队

5月4日23:30,在逐渐恢复宁静的深夜,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导管室工作人员还在紧张地忙碌着。5月6日凌晨三点,导管室再次启动,手术又一次从天黑做到了天亮。这样的情形,市五院的导管室每周都会遇上三四次,且不分白天还是夜晚、工作日还是节假期。对于身处于导管室护士们来说,这种随时待命即时作战的紧张感早已成为了她们的工作常态,工作中她们常要穿着30斤重的铅衣在放射线下忙碌穿梭,所以不论同事还是患者,都亲切地称呼她们为——“铅衣玫瑰”。

分秒必争,电话响起30分钟到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导管室是进行介入手术的手术室,多用于抢救危重病人,手术“急、难、险、重”,这里常见急性心梗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动脉出血栓塞治疗、肿瘤化疗栓塞治疗等,从导管室启动到介入手术开始必须把握在30分钟之内。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护士们在哪里、在做什么,都必须在30分钟之内到达导管室且准备就绪。所以,这里的护士们一旦接到急诊通知,就必须第一时间到位,才能“有资格”与死神站在同一起跑线展开“拉锯战”。为了方便集结,导管室的护士们会把护士长于兰的手机来电铃音设置为特别的铃声,确保只要一听到这个铃声就可以立即行动。于兰介绍:“导管室在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护士都随时保持应急状态,随叫随到24小时待命。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用最简化的流程,完成最高效的急救,分秒必争,为患者构筑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生命通道。”

换位体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导管室还开展了“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换位体验活动。通过全面参与手术流程,导管室护士们更加理解了患者的真实感受,也体会到了他们术前的焦虑担忧、术中的紧张恐慌、术后对结果及恢复情况的迫切急躁等多方情绪。体验结束后,导管室护士们也纷纷表示,今后在工作中一定更加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对护理及注意事项给予正确指导,并且进一步做好患者与家属的陪伴安慰工作。“我们心内科的一名患者,护士迎接患者入手术间时,他拉着我们护士手说:‘我一点也不紧张,同病房的病友告诉我了,放心吧,不用紧张,导管室的护理服务特别好,可热情了。’听到患者们的认可,我们心里很温暖。”护士长于兰如是说。

沟通无阻,让听障患者有病能“言”不久前,导管室急诊收治了一位聋哑患者,该患者病情危重,需紧急进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手术体位、术中配合、情绪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而如何高质量完成都落在了导管室护士们的身上。手术室内,这名患者因异常紧张而呈现出极度的惶恐状态,与医护人员也已经无法进行文字沟通;另一边的手术室外是患者手足无措的儿子,他在门外焦急地往手术室内张望,却只能担心地边哭边说:“我爸爸是聋哑人,手术室我也进不去,怎么办啊?”

如何与这位特殊病人进行有效沟通一时间成了横亘在手术施行前最难跨越的一道坎。正当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时,导管室护士孟晓丹身穿铅衣疾步来到患者身旁,告诉大家她学过手语可以全程与患者交流。只见她面带微笑,对着患者熟练地做着各种手势,患者在看到手语的一霎那,惶恐不安的眼神瞬间转为极大的惊喜,对医护的信任油然而生,也正得益于及时的安抚和沟通,这场手术才终于得以成功。

伴随着医生的每一步手术动作,孟晓丹都用手语与患者及时沟通——“开始手术了,别紧张!”“现在需要吸气,憋住,呼气,您配合得很好!”“手术很顺利!”整台手术,孟晓丹一直微屈着上半身,陪伴着患者直至其安返病房。之后针对此次经验,科室还专门组织护士开展了基本手语培训,使护士们能够掌握手语中的基本生活用语和医疗用语,让听障患者不再受阻于“交流鸿沟”,时刻有病能“言”,从而为能及时救治此类患者争取更多“生命时间”。

多年来,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导管室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建立起24小时无障碍“急诊绿色通道”,挽救回了无数的生命。在旁人看来,那无色无形的射线下是这样一群为生命跳动而不停奔波的可爱的人,而对她们而言,无论自己的肩膀如何单薄,只要披上“铅衣”,她们便可以是守卫群众生命安全最可靠的壁垒,确保绿色通道一直畅通无阻,守护生命直至重获新生,便是她们最大的荣耀,更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使命。

来源: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二三里编辑 马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