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沈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创新性开展“零事故”社区(村)建设,持续用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依托综治网格平台资源,全链条排查整治公共安全风险隐患,聚力打通百姓安全诉求点对点快速发现、收集、解决通道,全面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安全管护模式,开创了公共安全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截至目前,“破零”社区(村)数量同比下降29.6%。

细化“零事故”建设施工图

建立覆盖全市所有社区(村)“零事故”工作室,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工作室统筹行业专业、应急专干、物业服务、民生保障、社区网格、志愿者等基层治理力量开展安全排查、隐患整改、宣传教育各项工作,构建起城市公共安全管护网。

做强“零事故”建设体系

分岗细化社区工作室主任、行业专业、应急专干、物业服务等8类力量职责清单,逐模块制定居家安全、应急处置、宣传教育等8类服务事项清单,推动各方严格照单履责尽责,形成“零事故”建设主体单位“守点”,各职能部门稳“线”,安办(应急办)控“面”的责任体系。

优化“零事故”建设机制

推行“五定五清五进”工作机制,定责定量定时定质定论明确工作任务,实现管理底数清、管护责任清、工作标准清、风险隐患清、应急准备清,开展居民安全宣传专项行动和“安全每一天”隐患排查整治,多形式推进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活动,持续增强居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提升“零事故”建设能效

推动风险感知端、隐患排处移动端同步建设,聚焦重点关爱人群,完成安装智能烟感2.2万户、智能燃气82.2万户、智能水表1.9万户,建成居民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构建“零事故”宣传五级微信矩阵,每日推送燃气、防火安全常识及防灾减灾安全提示;推动编制社区(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一本通应急预案,全域推进安全二维码,全力构建基层应急预警体系。

(华商报记者 赵增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