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阳铜钱关镇双河村的路边,一间简陋土胚房,门口立着印有“茶”字的广告牌,这样的画面与我们脑海里固有的茶室大相径庭,没有文雅的气质、也没有高雅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人会选择在大山里卖茶,让人忍不住想走进屋一探究竟。

屋内,简单的生活家具、老旧的柜子、水泥的地面、一系列的制茶工具、饮茶用的桌椅是最为吸引人的,与其他家具放在一起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屋内住的人叫周波涛,是湖北十堰人,1991年出生,因为两地交接,早些年来安康游玩,就被旬阳的好山好水吸引,留意到旬阳铜钱关镇有大量荒废的老茶园,心里就萌生了独自创业的想法。2016年,他义无反顾的来到了旬阳,在双河村租下了一间土胚房,开始了一个人孤独又漫长的创业。


(相关资料图)

对于周波涛来说,茶叶生意并不陌生,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做着茶叶生意,长大后的他也参与一些账目管理,但是对制茶的工艺却是陌生的。刚来到旬阳,一切都很陌生,山里的生活一时间也不能适应,但对他来说,最难得是挨家挨户的去收茶叶,还有自学研究制茶工艺。

“一开始很辛苦,环境都可以慢慢适应,但是去农户家里收茶比较难,几两的我也会收,都要过一遍称,我要带着一个人、带着一个称,一家一家的收,对我来说不划算。”周波涛回忆着那段开始的日子。“但是时间久了,去山上体验采茶,钻树林、刺架窝之后就没想划不划算了,这边的茶园大部分是荒林,野生的,草木横生,采茶时候都要拿着弯刀,先开路才能采摘,在那个时候就体会到农户不容易,他们采多采少我都收。”

据周波涛介绍,因为当地很多茶园处于荒废状态,茶叶是野生的,茶叶的特点是清香、口劲大,但是采摘时间段,基本上就是清明节前后一茬,没有正规茶园高产,因此每年从农户手里收来的茶叶,在炒制加工以后,只有两三千斤。

每年的春天也是他最忙的时候,为了及时采摘茶叶,炒茶,他几乎是要连轴转的,因为收入不多,也不能请太多帮工,经常是不合眼的忙。春季忙过之后,他会稍微清闲一些,主要以卖茶为主,守在小屋,等待本地人来买茶,或者路过游客来品尝。

因为茶叶来自不同的土地,生长年份、采摘标准也不同,因此茶叶没有办法达到统一的质量,这也限制了他的销售渠道,他只能选择线下销售。身处偏僻路况不好的农村,茶的口碑是他唯一的宣传,很多安康、西安的游客路过时,进屋尝了之后都很喜欢,因为价格也很实惠,游客在品尝后就会留下联系方式,来年新茶下来,就会让他给邮寄,慢慢的,这些年也积累了一些客源。

“我坚持6年了,实话说真的挺困难的,收入仅仅够生活,家里人也劝我回去,父母年纪大了,希望我回去帮家里,但是我都坚持7年了,虽然没干出什么业绩,也心有不甘,我就想再坚持一下。”周波涛告诉记者,为了再拼一次,他准备扩大茶园规模,希望扩大规模后,可以扭转现在的困局。“困难是一方面,主要在这里待久了,也有些舍不得,我在的话,农户的散茶有人收,如果我走了,农户们又会回到从前,他们对我也很好,实在不忍心。”

周波涛说:“我对面山上的一个老婆婆,对我可好,春天的时候忙,她看我好几天都是头一天下午开始炒茶,熬通宵到第二天早上八九点,她腿脚不好,走三四十分钟的山路到我这,给我带来油馍,让我别光顾着忙不吃饭,实话说人在他乡,这些小事很暖心。还有一些农户,看到我踏实肯干也能吃苦,还给我介绍对象。”

当记者问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还会选择在大山里创业吗?周波涛说不会,可能会选择别的行业,但是既然当初选择了,就要坚持下来,在这座山里,他收的不仅仅是农户的茶叶,更是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现实考量太多,在没有无线网的大山里,孤孤单单,坚守七年,照着自己的心意去生活是很难的,能做到的都是有梦想,并愿意播种梦想的人,希望他的坚持能换来新的希望,让大山里散发出新的生机。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刘青

关键词: 账目管理 孤孤单单 不能适应 人在他乡 坚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