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延续历史文脉、唤醒并放大老城区建筑群的价值是重要的题中之义。而历史建筑不仅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未来的。从2020年广兴里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以来,青岛历史城区便不断摸索探寻最大限度地“打开”,在时间的变迁中赋予历史建筑新生力量,让“老建筑”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市“新空间”。而这其中,如何在建筑、商业、文化上与消费者情感共融,则成为青岛历史建筑延续文脉、重获新生的必答题。

提升建筑穿透力

建筑无声,却可以让历史的讲述更具穿透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30年,一位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的年轻人,叩响了观海二路49号一处建在陡坡上的小宅院,老工友看到他后,立马上楼通报,不一会儿,身材瘦削的屋主人扶着陡直的栏杆,滑梯似的飞跃而下。这位年轻人是著名诗人臧克家,这位让他感念一生的老师,便是被誉为“青岛现代文学教父”的王统照。他们曾在这处“危楼”里高谈阔论至进餐时分,吃些诸城家乡风味的便饭:煎饼、小豆腐。“极简单,但极可口。”

这是文学作品中关于王统照的故事。如今,随着王统照旧居即将面向公众开放,我们得以从建筑这一切面,近距离“阅读”王统照当年的生活状态。

“不同于传统的‘坐北朝南’建设,王统照旧居‘坐南朝北’。我们推测,这样的布局一是可以满足他在自家平台上既能看青岛前海,又能看胶州湾的视野,二是不至于让院子显得太过零碎。”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徐飞鹏主导王统照旧居修缮设计工作,他告诉记者,着手修缮时,其靠近观海山一侧修建的附属房屋几乎全部被死掉的老树压塌了。细致入微地修缮过程也从事实层面反驳了部分人口中“这处宅院耗费巨资”的夸张臆想。“房屋的门窗洞空余部分是用乱石填充的,屋顶建得也比较马虎,所以我们推测这个房子当年应该没有花太多钱。”

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的《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院让游客体验中山路的历史与发展。

建筑和业态两个层面的精心打磨,让越来越多沉淀着岁月痕迹的历史建筑揭开面纱——安娜别墅变身最浪漫婚姻登记处;刘子山别墅群将面向品质餐饮、特色民宿、高端体验等开展业态落位;甘肃路27-29号吕思清旧居计划发展音乐演艺相关业态。

但摆在面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要修缮的历史建筑多,手艺精湛的工匠少。针对这一点,青岛正探索破题,连续三年举办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工匠技能比武大赛,今年更是把赛场搬到里院“实体实战”,全过程考评施工人员建筑修缮技能和细节把握水平,并以大赛为契机,深层次挖掘经典传统工艺工法,补充整理6大类16种传统工艺工法,以工匠精神提升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修缮品质。

“在全国范围内,对每一栋老房子实施历史价值要素保护这一理念是青岛率先提出的。我们对建筑包含的社会、文化、历史、技术、艺术以及现状等方面做评估,根据分值把历史建筑划分为三类,每大类中列明历史价值保护要素,这些要素大到建筑外立面、主要结构、平面布局,小到窗花、山花、扶手,都包含在内。”徐飞鹏参与过青岛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导则及条例的拟定。据他介绍,历史价值要素的提出让修缮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既便于施工设计单位施工,也有助于管理。

有了这些恒定的标准,也让老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比如,利用“室内隐蔽、室外可逆”的手法,部分老建筑将原有民居建筑做小尺度局部改造,以适合商业经营;窗户保留木窗结构,但在内侧安装铝合金窗框和双层玻璃,具有保温降噪功能;把原有屋面望板更换成碳化望板,铺上自粘式防水,再增加挤塑保温板等,最后挂瓦,让屋面更具保温隔热等功能。

“历史城区更新不只是建筑修缮这么简单,它是多元的,关乎业态、人文、社会等,是一个城市生态的构成。”青岛文史专家孙保锋认为,作为百年里院,它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承载力已经无需赘述,现代、商业元素涌入后的融合、碰撞,则让历史城区更具生命力。“青岛历史城区更新是城市新陈代谢的必然,每一次更新都是不同文明的交汇和延续,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别的城市的经验,要坚持自己的特色。”

让建筑更耐读

在小红书中以“青岛City Walk”为关键词搜索,不乏历史街区的热度贴。City Walk(城市漫步)是当下年轻人深度阅读城市的重要方式,城市传播学界认为,这种城市“探险家”行为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传播城市品牌的绝佳方式。而从“网红打卡地”到“City Walk目的地”的转变,也恰是老建筑融入现代生活的最好例证。

“我们围绕历史城区十大片区、八大场景,深入挖掘了487栋历史建筑、57卷4800余份历史图纸,启动了‘老字号故事’‘里院故事’‘建筑故事’等口述记忆工程。”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局长孙熙宁说。为了让历史街区内的每一处建筑都更耐读,市南区已完成全省首个“阅城”数据库,实现历史城区道路、建筑、里院“历史可阅读”二维码全覆盖,同时还打造了VR智慧导览系统,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街区数字化阅读水平。

不同于“走马观花”,漫步是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心感受文化底蕴。在市北区,一些“封存历史”的修缮细节,也在不断丰富City Walk的体验场景。比如,广兴里入口处的旧黑板被玻璃封存,上面的字隐约可见;易州路广场两侧的红砖墙,是老里院的旧墙,原来住户的窗户、破碎的玻璃以及糊玻璃的旧报纸都得以保留,再现原汁原味的生活……

其实,在全国来看,“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已不是新鲜事。上海“建筑可阅读”的早期形态可追溯到本世纪初,各级文保单位、景点等建筑上悬挂“优秀历史建筑”铭牌、提供基本文字信息介绍。如今,从“扫码阅读”“开放建筑”“数字转型”,再到推出百余条特色建筑游线观光巴士、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等,可以说,上海的“建筑可阅读”开创了全新的都市旅游方式,也给青岛以启发。

“针对‘建筑可读性’,青岛也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提升空间。这两天杭州亚运会宣传片《丹青游》创意短视频出圈,一幅幅传世名画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动起来,今人古人同框为亚运会‘打call’,还有此前爆火的《三星堆狂想曲》,这些都为讲好里院故事、讲好城市文化提供借鉴。其实,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的《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片就做得不错,青岛还需要多一些这样的作品。”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城市文化脉络需要新的延伸。“City Walk虽说为历史城区带来流量,但同时也是对历史城区软实力的考量。当人们放慢节奏,以更深、更广的方式漫游时,城区的魅力和瑕疵都会被放大。”青岛创想力品牌研究院创始院长、战略性全面品牌管理专家盖彦认为,“建筑的可读性”除了围绕建筑本身做文章之外,还包括老建筑的“打开方式”、城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人们因何来到历史城区,这需要运营者、业户们下功夫琢磨。”

拥历史而赴未来

多业态的持续涌入,逐渐构建起青岛历史城区兼具旅游、商业、文化的复合式场域。但在让历史城区充盈起来的同时,关于“留白”的思考则让它的发展多了些理性。在艺术创作中,有意留下的空白是想象的空间;而对于历史城区来说,建筑的留白则意味着生长、延续。

在银鱼巷片区,已修缮并完成业态导入的只有4处院落,对于剩下的4处,运营团队只是清理出了院落内的杂物,暂时维持它们的现有状态,并没有急于修缮或招引项目。在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18里79院中20%是留白,这些暂未招商入驻的里院被开辟出来,作为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或布设临展、或营造氛围。

留白的实质是预留业态迭代的空间,让街区能够更加灵活应对新消费、新模式、新品牌、新趋势。“我们想让焕新工作慢下来。一是因为已经投入运营的4个院落,其盈利水平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阶段性目标。二是我们想从全国层面精挑细选最优质、最合适的项目导入银鱼巷,以保证街区的高品质和格调。”银鱼巷负责人白雪峰告诉记者,即便对于已签约入驻的业户,运营方与其签约的年限也不会超过3年。“我们不会为了尽早收回成本,一次性与业户签长达七八年的合约,相反,如果店铺实际运营效果不好,即便合约不到期,我们也会建议业户主动离开。”

环海湾集团市北城投公司副总经理王政焜也表示,“不要把街区装满,这样后期如果有匹配度更高、业态更好的商户,我们的主动性会更强一些。”记者注意到,市北区留白的院子并没有闲置。例如,海泊路42号、高密路38号,今年以来已举办了“青岛记忆·城市因艺术而美好”油画展、《四个小展》松林的儿童艺术展、《琴岛之月·虹家月亮的故事》画展等多个主题展出,营造“周末微度假都市慢生活”的休闲氛围,光是这些展览就为街区引流30余万人次。

南京城格文旅创始人林长志操盘过熙南里、老门东等热点历史城区项目,也曾参与早期青岛历史城区的策划运营,对于历史城区未来发展,他认为要适当放慢节奏。“一个优质的历史城区项目三五年出形象算是快的,七八年比较正常,十年开花的也不少,我们要给它时间。”林长志解释,文旅商项目原本就是个需要预见未来的行业,再加上历史城区项目的独特性,必须每走一步都要慎之又慎,既要守护好文化根脉,又要预判消费环境和消费习惯,将经营方式更新、功能更新等前瞻性思考贯穿定位、装修设计和招商运营始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王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