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针对纾解企业困难的惠企政策正在陆续落地实施中。近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总结第一批政策工具指南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市普惠性产业政策工具应用指南(第二批)》(以下简称《应用指南》),共91条政策工具。聚焦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养老家政服务业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可在《应用指南》的目录上找到具体行业,再选择相应的政策名称,即可了解到该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依据文件、工具分类、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申请条件和服务流程,此外还附上了服务部门的联络方式。

“这种模式能够让相关企业更加快速、便捷地享受优惠服务,同时也能加速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的服务企业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帮助下,能将更多精力和资源应用到如何把自身做大做强方面,这对服务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

“此次北京市发布‘政策包’针对不同行业分类给予支持,主要是从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的角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其中以奖励、补贴、减免类政策居多,以便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交易和经营成本,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营商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各地针对企业不同情况发布了相关的政策“红包”。例如,2月5日,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意见》,17条举措涵盖要素成本、财政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的支持;3月6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意见》提出18条措施。此外,作为我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多地、多部门打好政策“组合拳”,助力外贸企业发展,广东东莞市政府2月28日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加快惠企政策落实的实施办法》含15条政策支持,其中提到强化外贸扶持措施。

“各地‘各显神通’分别出台有针对性的惠企政策,旨在帮助企业真正减负并畅通生产经济循环,既有助于企业加快恢复生产,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便利性和自主性,使其得到呵护且无后顾之忧,从而能继续面向市场专注于主业。”刘向东分析道。

谈及未来应如何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付一夫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综合发力:第一,应继续着力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要素成本,主要包括用电、用气和物流成本的下调;第二,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对于因疫情而遭受生产经营重大损失的中小微企业要适当给予财税减免,减轻企业社会保险费用的负担;第三,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可给予财政补贴支持,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小微企业可适当减免房租等。

“各地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发展基础、区位优势等不同,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也不一致,因此企业主体的类型也各尽不同。地方可以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服务能力,分类分业施策,加大帮企扶企惠企的力度,真正落实好国家已出台的各种惠企政策,激发中小企业市场活力。”刘向东建议。

关键词: 惠企政策 企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