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提出要释放地摊经济活力,建议在居民区等地提供限时摆摊经营的地方,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给低收入家庭提供购买农产品的服务。

杨宝玲的这一建议,让“地摊经济”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地摊经济”可以增加就业,满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但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一定麻烦。随着各地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地摊经济”是重要整治对象之一。各地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一些露天市场和街边的早、晚市不断在城市消失。

应该说,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大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是城市治理的方向。但是,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也让一些群众失去了一条生存之路,让一些市民买东西路途更远,价格更贵了。同时,“地摊经济”的不断消失,也让街道变得冷清,少了一些生活气息。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地方已经迈出了“地摊经济”的步伐。成都市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浙江也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鼓励灵活就业等等。这些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灵活政策,得到了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一务实、灵活的举措,也将引导各地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

当然,发展“地摊经济”并不是说一放了之,重走老路,而是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实行“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划定相关经营区、禁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等,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

面对今年的形势,不妨科学有序地发展“地摊经济”,这是恢复经济的务实举措,也体现了民生情怀。(龙跃梅)

关键词: 地摊经济 市场 民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