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6月13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红兵介绍,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工作(简称“三名+”建设工作),努力扩大优质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渭南教育。

刘红兵介绍,渭南市“三名+”建设工作以“名校+”建设为统领,以“名校长+”“名师+”建设为抓手,深度融合,整体推动。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以名校带薄弱学校,带农村学校,从而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建“名校长+”发展共同体,以名校长带新入职校长,带乡村骨干校长,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全市培养一支骨干校园长队伍;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以名师带青年教师、带新入职教师、带乡村教师,提升教师的整体教研教学能力,组建市县校三级“名师+”研修共同体,从而培养近万名的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名校+”教育联合体257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266个、“名师+”研修共同体3318个,开展各类研修研讨活动21000余场次。骨干校长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三名+”建设的渭南新格局。

在“三名+”组建中,重点覆盖乡村学校1025余所,参与提升乡村校长及教学点负责人800余人,涵盖乡村教师19500余人,在“名师+”推动的“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中,受益乡村教师6000余人。

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市级121个,县、校级194个,参与学校1625所。通过落实各项举措,“名校”在合作共享中的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与弱校新校、农村学校之间“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学生互动交流形式丰富多样,“+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更多“+校”进入名校行列,生源回流逐渐向好,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

下一步,渭南市教育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入推进“三名+”建设工作,缩小校际、城乡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渭南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从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迈进、从学校全面建设向内涵高质量发展迈进。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编辑 杨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