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渭南市委宣传部召开“二十大精神在东秦”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韩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景锋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以‘小城逆袭’的担当作为推动韩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了主题发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祖亮主持发布会。


(资料图)

张景锋表示,2022年,韩城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三个年”活动部署,紧扣建设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总目标,锚定“当好渭南工业发展特长生,争创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新方位,抢抓打造渭南“三极多中心”重要一极发展机遇,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开新局,以“小城逆袭”的主动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

夯实产业根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工业方面,韩城市坚持升级转型、育小招新并举,坚定不移走“保产能、优工艺、延链条、增业态、提效益”的变革之路,转炉减量置换、焦化产能整合、石灰行业整合等产业升级重大项目全面推进,锂电池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氢能利用等新兴产业链式发展,“6+3”现代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稳步推进,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7%,创历史最高水平,韩城作为渭南工业“特长生”的地位更加巩固。

农业方面,扭住“小小花椒树”这一“致富大产业”,加快推进大红袍花椒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加速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工业化步伐,大红袍花椒良种增至5个,被认定为省级“林产四宝”之一,我市被评为花椒产业链典型县市。

文旅方面,坚持红色旅游不逾越红线、生态旅游不破坏环境、文物旅游不影响保护的原则,更加注重“轻资产、重运营、靠内涵”的新发展方式,韩城景区纳入“畅游渭南”年票范围,3家4A级景区被命名为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今年春节收获了“开门红”。2022年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稳居全省第一梯队,“西部百强”排名进位至第28位。

释放改革红利,经济发展绽放新活力

以扎实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以赴优环境、强服务,首推镇办“一枚印章管服务”改革,打造“祯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实现98%以上事项网上可办,“亲清一办一中心”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精准落实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去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超9亿元,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5.3亿元,增长17.06%。对外贸易稳中提质,渭南首家保税加工基地建成投用,培养新增外贸备案企业9家,进出口总值增长150.8%,促进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00.9亿元,增长3.1%,成为陕西第4个四百亿级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6亿元,同口径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3%。我市荣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投资潜力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分列第58和93位。

补齐生态短板,城乡环境发生新变化

始终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作为一项“生命线”工程来抓,坚持“三措并举”,深化“五线护河”,落实“四水四定”,持续推动黄河干支流违规取用水整改、河湖“清四乱”整顿、入河排污口整治,沿黄村庄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狠抓污染防治,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去年空气优良天数再次超额完成省考任务,达到256天;黄河龙门、澽水河芝川断面水体优于国家考核标准,水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同时,韩城市还稳步实施“西部拦洪、东部拦沙”水土保持建设体系,一体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流域治理,完成营造林9.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0.1平方公里。

坚持共建共享,激发共同富裕新动能

把保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精准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300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6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74人,努力让“人人有事干、家家有就业”成为常态化。

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最大支出,新城十小、学巷小学迁建、六小分部如期投用,职专芝川校区设立,备受社会关注的桢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民转公”圆满收官,命名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4处。

全面优化域内医疗资源布局,胸痛、卒中、创伤中心通过验收,获评国家级高血压医防融合试点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管理位列全省第2,切实让每一名患者在韩城能够看得起病、看得了病、看得好病。

认真开展“双百行动”,精准帮扶监测对象157户442人,助力乡村振兴,建成集体经济示范村30个,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15家,带动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6.7%,荣获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守好红线底线,凝聚新发展理念新共识

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扎实开展“六大行动”,深刻汲取各类安全事故教训,在全面完成地方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民营煤矿实现国有托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12.5%。

组建应急救援队44支,实现了因雨、因火等受灾“零发生”。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乱象清零三年行动,恒大项目交付891套,自建房排查整治实现初判有隐患房屋全管控。

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联络办公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庭,建立环保行刑衔接机制,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调度,高标准整改中省和渭南各级各类环保反馈问题90个,环保典型案例整改通过复核验收。

充分发挥钢铁、氢能两大“链主”企业优势,重点围绕“6+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不断提升产业韧性,解决企业遗留难题,全力以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工业企稳保卫战发生全局性转变。

华商报记者 卫晓宁 编辑 赵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