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良种先行。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杨凌示范区始终瞄准种业发展这一核心课题,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源源不断地培育“杨凌良种”,在辽阔的大地上播撒出丰收的希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崛起,种子“芯”世界

春回大地,万物滋荣。

走进杨凌良科种子研发中心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来回穿梭,一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繁忙建设景象。

一年后,这里将变成玉米和小麦种子的“世界之家”——种质资源库及仓储库。

该项目筹划建设种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分子育种检验检测中心、种质资源库及配套设施等。

建成后,可实现玉米种子25200吨、小麦种子32400吨的年加工能力,可储存6000万公斤备战防灾玉米、小麦种子和30万份种子资源。

一年春作首,奋进正当时。为保证项目按既定节点推进,施工单位列出“路线图”“施工表”,增派施工人员和大型机械,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项目打桩、地基处理、基础防水等工作已初步完成。

聚合,种子“芯”工厂

如果说,杨凌良科种子研发中心项目的落地,为杨凌种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么,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项目相继落地,将引发产业集聚发展的“鲶鱼效应”。

刚刚过去的3月30日,在杨凌种业发展史上,注定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让杨凌种业发展“如虎添翼”。

总投资3.8亿元,占地53.75亩,包含育种创新体系、良种繁育及加工仓储体系、智慧种业与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等板块,覆盖种子培育、繁殖、推广全流程。

该项目投资规模之大、现代化程度之高、配套设施之全,堪称陕西布局农业强省的大笔之作。

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杨凌种子研发生产加工能级,促进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加速加力。

攥紧,种业核“芯”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是种业的支撑。杨凌良科种子研发中心项目快马加鞭,陕西省农作物种子繁育加工基地项目启动开工,两者双箭齐发,让杨凌现代农业“国家队”的底盘愈行愈稳。

一直以来,杨凌良种令世界刮目相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杨凌小麦品种主导了黄淮麦区的4次更新换代,推动了陕西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碧蚂一号”“小偃6号”“西农511”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为提升我国小麦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深入推进区校融合,大力推动“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发展,在种业创新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

——成立了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组建了院士领衔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小麦等5个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组建了一批省部级创新平台和创新联合体;

——引进培育了先正达等百余家种业企业入区发展,整合重组了伟隆种业、秦宝牧业等标杆性种业企业;

——全面推进杨凌良种“4455”推广计划,杨凌现代种业创新生态得到系统化重塑,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和进境种质资源中转基地,成为陕西乃至旱区种业创新的排头兵和引领者;

……

用科技攥紧种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目前,杨凌拥有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20个生物育种科研平台,525位科研人员从事育种研究工作。依托丰富的农科教资源,这里正以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纽带,不断加强农业领域国际合作,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源源不断“飞”出国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入了现代农业的“杨凌元素”。

科技创新、双链融合、系统重塑,杨凌在辽阔的大地正奔向种业的春天……

(翁瑞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