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这是储贻珍的一天,也是她十几年的每一天。自打决定传承家里酿酒手艺后,她一个人撑起一家酒坊,忙的脚不沾地,顾不上吃饭。十几年,她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赢得了好口碑,也为平凡的家庭积累了财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就一个人,靠着酿酒、卖酒,给家里买了一辆车,去年还在县城里全款买了一套159平米的房子。”储贻珍在聊起自己的酒坊时,话语间虽充满自信,但也隐藏着深深的心酸。
储贻珍,1977年出生于安康平利县,从小生长在农村,没有多少文化,像很多农村姑娘一样,她早早就进入社会打工,吃了很多苦,后来回到家中,用心和父亲学习酿酒工艺,在父亲病后,她就自己打理一家酒坊。
“在我的记忆里,从我爷爷辈就开始酿酒,后来父亲传承了过来,我们兄妹只有我愿意干这行,酿酒很辛苦,也是个细心的活,我其他的也不会,就接过来干,以前和父亲一起,后来自己干,也有十几年了,在外带着女儿打工的日子太苦了,因此现在就要拼命干,总要活出个人样儿来。”储贻珍感叹着背后的艰辛。
储贻珍告诉记者,她一个人基本上是没有空闲的时候,酿酒有很多的工序,而她每一次酿酒光是煮米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道一道工序是不等人的,有时候为了赶一道工序,忙到不能吃饭。每到夏季,是当地稠酒需求量最大的时候,一天能卖出去七八缸酒,她只能喊丈夫回家帮忙,过了夏季,就赶紧让丈夫去上班。
她说:“我的大女儿在外打工,小女儿还小,我们只能低着头使劲干,孩子爸在安康打工,一个月还能挣几千,我这里自己熬一熬就过去了。”由于常年的劳累,每到秋冬,储贻珍的腿疾就会复发,她总要去看中医,喝上一两个月的中药,腿上才有劲。
当记者问道为何不招人帮忙?储贻珍表示,这是祖传手艺,自己也是从小耳濡目染,适应了、习惯了,但是外行人不一定学得会,酿酒需要积累经验,温度、颜色、发酵时间……很多细节需要注意,要靠经验去感觉,加之这一行太辛苦,因此也没人愿意学。
如今,储贻珍在平利县城关镇小磨石沟路口经营着自己的辉煌米酒坊,有门面也有操作间,在储贻珍的店里,各式各样的酒包装,和传统的酒坊比起来,多了一些营销理念。储贻珍告诉记者,刚开始酒的包装都是塑料瓶,后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分了多类的包装。
储贻珍虽然专注于酿酒,但是在营销方面却在不断地学习。2020年初,疫情爆发,她在家里闲的着急,酒也卖不出去,就在刷抖音时,她寻找到了新思路。一开始尝试抖音,由于没有经验,不懂平台规则,她的账号被封禁了,储贻珍没有放弃,后来,平利县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她多方打听,最后报上了名,经过一个月的学习,视频会拍了,文案会写了,也会正规引流了。
据储贻珍说,抖音给她带来了很多的流量,通过视频展示,网友了解了无添加、纯手工的酿酒过程,了解了传统的酿酒工艺,因此对她的酒评价很好,在平利县城,她的酒坊也是很知名的。“其实一年买了多少酒我没算过,一批一批的做,光是五百斤的大缸就有50个,还有无数个小缸,一年能做到七八十万。“
“小学文化的我,就是一心求上进,靠着这股毅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虽然没文化,但是我爱学习,不去拒绝新鲜事,团购找我,我也去合作,因为我想把我的酒做成文化产品,不再是传统的酒坊,不再只是本地人生活风情的一部分,它可以向别的品牌酒一样,有产地、配料表,生产日期,顾客能够方便购买,让它出现在全国各地。”储贻珍说。
“没有甑子高的时候,爷爷每天都重复干这些活,虽然很苦,很累,每当看他座下来大碗喝酒那种慈祥而满足的样子,生活就会甜一些。传承,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匠心,是一种时代精神。环境留人,酒香留客,品质留心,我就是专心酿出每一坛好酒,让每一个喝到我们米酒的人都会有满足的甜。”储贻珍一边回忆着过去,一边说着自己的初心。
华商报记者 程斌 编辑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