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实施舍饲养羊模式,优化了羊品质,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
横山吃羊肉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古代,流传着很多关于吃羊肉的传奇往事。先秦时期,羊肉是一种只有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美味,一般老百姓饭桌上很难见到,宋朝的皇家规定:“饮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御膳房只用羊肉就够了。”而宋朝的大名士苏轼和羊肉缘分也颇深,对做羊肉技艺情有独钟。在清朝,羊肉的吃法被发挥到了极致,最著名的当属清朝宫廷的108道羊肉大宴。
横山区也成为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种的主要育成区和主产区,羊饲养量占全市饲养量的1/5左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在,横山区大力实施良种繁育工程,以狄青塬种羊场为核心,培育绒细度符合高端市场需求的特优绒山羊。建立联合育种协作机制,组建陕北白绒山羊核心群10个,加快完善相关品系系谱,全面推广超细绒陕北白绒山羊养殖,使横山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陕北白绒山羊优质种羊基地。“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每只羊仅羊绒的产值都大于饲养成本。”横山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黄尧信心满满。
一座标准化草棚圈舍、20亩饲草地、存栏120只、年收入7万元,这是横山街道办吴东峁村曹明山的白绒山羊养殖基本情况。他仅仅是横山区广大养羊户中普通的一户。
现年56岁的曹明山是2016年的贫困户,借助2014年以来推广实施的白绒山羊“1521”工程的东风,由政府支持1万元建起了羊场、改造了草地、扩大了养殖规模,不仅脱了贫,更走上了富裕路。“今年准备将存栏规模扩大到200只左右,帮助小儿子尽快在县城成家立业。”曹明山说。
“1521”工程指政府一次性支持5000元到1万元,帮助有养殖积极性的农户新建或改造1个标准化草棚圈舍,增扩能繁母羊50只,改良饲草地20亩,年收入达到10万元。目前,累计通过该工程致富的养殖户超过4000户。
“该工程是横山区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实践证明是当前经济效益最好,最适合家庭养殖户的养殖方式。”黄尧这样评价。
发展羊产业起步早、产业化发展更好的马家梁村等养殖大村,村里建起饲料加工厂、综合服务楼、科技示范专家大院,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车,发起了“羊财”。
截至2020年底,全区羊饲养量260.31万只,羊肉产量2万多吨,实现羊产业产值13.6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78.3%,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40%,全区养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养羊户人均收入的70%来自羊产业,以陕北白绒山羊为主的羊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农业增效、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如今外地人提起横山区,首先想到的就是横山羊肉。横山羊肉已成为该区最靓的名片,这得益于横山区持续多年实施的品牌发展战略。
华商报记者 赵峰 编辑 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