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童年时的眼前一亮,让我的一生充满光芒……
11岁学戏,秦腔是血液里的生命烙印
我是宝鸡人,生于1992年。在我们西府,人们说话通常咬字很重。情绪到位时,讲话跟唱戏一样,生长于斯的人们是天才的秦腔演唱者。
(资料图)
小时候,逢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这些必有秦腔的大日子,戏目单必然早早用大红纸张贴在镇上最醒目的布告栏。等到唱戏那天,演员还未到场,台下场子早满了。那些精明的、来晚的,还有调皮的小娃娃们,甚至连场子外延的树杈上、院墙上都密密匝匝地给挤满了……
我最早喜欢秦腔,是因为村里举行庙会时,学校就会放假。娃娃们不但可以在戏台下买到好吃的糖葫芦、话梅干,还能幻想自己穿上演员的衣服……我曾不止一次想过,那些鲜亮的衣服、精致的妆容要是搁在我身上,该多好。身边的长辈都说“这女子眼睛大,身子纤细,是个唱戏的好苗子”。
于是,带着这份肯定,我迈入了秦腔的大门。
在生旦净丑里,体会百态人生
秦腔的妆扮让我为之心动,11岁时正式踏入宝鸡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才更加深刻
原来这生旦净丑是这样不同,一招一式务必精益求精。唱念做打,样样都深深
我觉得我是真正喜欢上秦腔了,单是那开场的一声吼,便是酣畅淋漓的肺腑之音。19年的戏曲生涯,从贾连香到窦娥,真正品咂着“戏如人生”这句话。秦腔戏本让我感受到历史先贤的高尚情操,并坚信真,善,美的永恒不朽。
锣鼓一声响,奏响八百里秦川交响乐
很多年轻人现在不看戏了,说是因为看不懂。我倒觉得那是因为太过熟悉,所以不以为然。年轻人,想象一下啊,你行走在大上海的外滩、在一片吴侬软语中,突然听到秦腔一声吼,你激不激动?
如今,在西安城里,正儿八经的秦腔表演是不容易见到的。村里的集市,镇上的庙会,婚丧嫁娶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也越来越少了。坐落于钟鼓楼旁边的易俗社给陕西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秦腔是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在辽阔秦川,秦腔是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一样烙在人们生命里的东西。有的老人在我们这里看完戏一直感慨:真好真好。很多外地的朋友专门跑来买票看戏,开场前锣鼓一声响,整个场子就都燃起来了,八百里秦川的交响乐真不是盖的!
策划编辑:王英 张媛 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