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对汉中面皮是有情怀的,这个做了31年面皮的人是地地道道的汉中城固汉子,看起来聪明而又执着。
“早些年我常常出差在外,到了饭点,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的味道,每每想起瞬间味蕾蠕动,满心欢喜。只要回汉中,即使多跑些路,也要第一时间先吃一碗汉中面皮,然后再回家。”如今已经身为企业家的汉中植圆面皮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植圆深情地说。
是的,掀开蒸笼的那一瞬间:朦胧的水汽阵阵浮出,变作升腾的炊烟,扑面而来的甜甜带点酸的面香味儿,足以让每一个汉中人魂不守舍。随着冒着热气的面皮加上香喷喷的油辣子被端上桌,汉中人的热情被表现得是淋漓尽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就像老郑一样,大多数汉中人对面皮的情节是刻在骨子里,伴随着他们走南闯北的。
走进包装车间,老郑随手从货筐里上拿起一袋包装好的速食红油面皮,告诉记者说:“这是开袋即食的,没有任何添加剂,保质期也比较短,只有7天,采用真空包装,携带比较方便。”
“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网上平台来销售,像天猫、京东、拼多多、微信等各大平台都有销售,快手抖音也有直播带货,线上销售占了70%左右。”
城固县江湾产业园区内的汉中市植圆食品有限公司,是老郑和20多名工人忙碌的地方,加工车间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一箱箱包装精美、开袋速食的汉中传统特色美食“面皮”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西安、广州、上海、新疆......让远在异乡的游子随时随地都能品尝到“家乡味道”。参观完生产线,走进老郑的办公室,他向我们讲起自己的创业故事。
随着蒸笼里升起袅袅雾气,砧板上刀切面皮哐哐啷啷,勤劳朴实的汉中人,每一天都是从一碗面皮开始的。老郑的梦也是从这个汉水源头,地兼南北的城市开始的。
19岁就出来闯荡的郑植圆,没有读过多少书,从拉小推车在街上做面皮到在汉中城区的黄金地段开店,再到如今坐拥日产10万袋真空面皮的机械化生产线,老郑和汉中面皮,一路走来,已经结缘31年。
按照老郑的说法,他们祖上3代都做面皮,真正是祖传的手艺。30多年前街上的小推车,一碗面皮仅仅3毛钱。之后和几个亲戚在汉中城里的黄金地段,商业大厦一带开了店。
“当时天天排队,不大的店里每天能卖一千多碗。”老郑说,除了自身独特的味道之外,更多的是不断创新和学习。
一直以来,面皮即做即食、不易储存的缺点,不仅让身在异乡的汉中人难以品尝到“家乡味”,也极大地制约了汉中面皮产业的发展。从事面皮行业近30年的郑植元,持续关注和思考着这个问题。
汉中面皮从祖传的手工技艺到机械化量产,难在品质怎样提升?口感如何保证?老郑忘不了在大热的夏天,提着包跑到南方生产设备的厂家去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试验,筛选对比,工作之余,从父亲手上了解机械制作的他,全身心地把精力放在面皮生产机器的设计研发上。用自己的话来说,搞这些都太不容易了......
“既有餐饮从业经验,又懂机械,了解食品加工,最重要的是一种情怀,喜欢这个事,凭着自己的执着一直想做下去。”老郑说这些原因缺一不可,少一样都做不了。
“我们家是祖传三代做面皮的,到我这一代,我一直想把面皮做成预包装的,能让更多的在外地打工的汉中人能吃到我们家乡的味道,而且能让更多的外地人能尝到我们汉中的风味小吃。”如何把面皮事业做好,从产品研发角度,郑植元有着自己的想法。
经过反复试验,郑植元研发生产的面皮机流水生产包装线如今已经更新到了第五代。同时他还不断改良面皮的品质和口感,反复调配料包口味,成功研制出保鲜期长、开袋即食、柔性好味道佳的汉中面皮,有力推进了汉中面皮产业的转型升级。
植圆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升级后,于2021年3月在城固县江湾产业园建成投产了日产10万袋面皮生产线,老郑笑嘻嘻的说,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销售面皮60多万袋。
如今,作为陕南首家研发和生产汉中面皮的企业,植圆公司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相继研发出了橡子面皮、油辣椒、魔芋凉皮、复合调味料包等特色美食,致力于解决汉中面皮“好吃不好带”的消费痛点。
对于创业,老郑侃侃而谈,不熟不做,重新学习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太高,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很容易形成比较优势,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业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的理由是:创业是一个非常艰苦、非常漫长的过程,能够让自己坚持下去的一定不是毅力,而是情怀。而且因为喜欢,才能真正偏执狂一样的投入时间和精力,才真正有可能获得成功。
建议大家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向和领域,因为这样的方向相对来讲,会比较有说服力,你也比较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自己过去的经验可以用得上。完全在一个新的陌生领域里创业的创业者,其实也不少,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些机会,但是他们可能会缺乏一些人脉,缺乏一些经验,在这个维度来讲的话,他需要付出很长一段学习时间。
做好自己的产品,打造汉中面皮的“中央厨房”,让汉中面皮走出去,畅销全国,未来,老郑心中的目标更加远大和坚毅。
华商报记者 王健 编辑 姜磊 实习编辑 杨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