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南县试马镇试马社区,有一位擅长手工制作的能人,她叫王英。
(相关资料图)
心灵手巧,14岁学艺做衣服补贴家用
14岁时,王英从安家沟村来到试马镇上跟人学习做衣服、绣花、扎花等工艺,心灵手巧的她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将做衣服的相关工艺悉数掌握。17岁那年,王英就在镇上租了一家店铺自己带学徒做衣服出售,这一做就是19年。
据王英介绍,最开始是机绣,也就是用缝纫机操作代替手工,机绣要注意手脚配合,针脚大小要匀称,还有绣线颜色的搭配都有学问,由深到浅或者由浅到深,机绣主要有平针绣、珍珠绣、长针、隔丝绣等。后来便是刺绣,刺绣相对于机绣来说,速度慢,但是更加精细,也更费眼睛。扎花就相对简单一些,照着图案扎就可以,但也要注意毛线颜色的搭配。
无论是机绣、手工绣还是扎花,王英的技艺都非常在行,因此她做的衣服不仅款式好还耐穿,王英的服装店生意火爆。后来,衣服都是机器批量生产,很少有人在去买手工做的衣服,她又紧跟潮流去西安批发市场进服装回来卖,为山里人也带来了不少便利。
当时商南通往西安仅有一条312国道可以通行,需要翻山越岭,道路崎岖难行。由于路况不好,进货时,王英凌晨四点就起床乘最早的一趟班车,为了省下住宿费用,她又赶最晚的一趟班车回来。虽然辛苦,但王英从不叫苦和累,她说:“撑起了服装店,就撑起了我的家庭,一想到能让一家人由此过上稍微宽裕的一点的生活,我就很知足。”
然而,天不有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5年的一天,正在路上走的王英被一辆摩托车撞成锁骨粉碎性骨折,住院一个多月,她不得已关了服装店,康复后,由于不能再提重物,不能再进货,开店已无可能,但店里还有一些存货令她压力特别大,邻居说你有那么多的好手艺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在邻居的鼓励下王英把家里剩余的毛线、布匹找出来,开始了她的手工制作。
“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支撑5个孩子同时上学,我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没再读书了,虽然当时的我学习成绩非常不错——作为大姐,我早早的就来到试马街赚钱补贴家用,学徒时买不起缝纫机只能用手缝衣服,手上不知道被扎了多少次……为了多做几件衣服,晚上借助蜡烛微弱的光一针一线加班加点……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都过来了,现在生活变好了,舍不得丢掉之前的技艺。”王英说。
热心帮助想学习手艺的人 受全村人称赞
7月14日,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来到王英家里,看到了众多手工艺品,有刺绣、扎花、抱枕、钩织品等,这些都是她亲手做的。
据王英介绍,2020年商南县举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她的手工艺品获得优秀作品展示奖,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向她学习,她认真传授技艺,免费为大家培训并提供材料。
“大家来找我学习的时候,我很开心,也很乐意把手艺教给她们,手工制品作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也给大家增添一份收入。”
日常生活中,王英也会把自己做的手工艺品送给附近的邻居,如小孩子穿的绣有“五虫”图案(民间有避邪之意)的肚兜、吉祥图案的罩衣、虎头鞋等,给乡亲们送去美好祝福。
王英邻居梦英说:“王英的手艺在整个街上都非常有名,很多别村的人都来找她学习,她不仅免费送手工品给大家,谁的衣服破了、谁的裤子长了、裤腰大了她都免费改……她这个人为人淳朴,一个村都知道她是个好人。”
如今,已经56岁的王英,多年来由于做衣服、做手工艺用眼过度,她的视力已大不如前。“趁着我现在还能看得清,能多做就多做,以后还能留给孩子,也是个念想。”王英说,“原来做的东西样式不太好看,但是我又不会上网,我就让女儿在网上找新颖的图案,我就照着图案学习,也会在网上买针织类的书籍进行学习,我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我喜欢学习,更喜欢手工制作,我会一直做到自己看不见的那天。”
华商报记者 程娟 实习生 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