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于洪区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位于于洪区巢湖街万家茗苑小区地下人防设施内,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县区级安全文化体验基地。基地有何特色与亮点?在开展公众安全教育、提升群众应急避险能力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6月4日下午,于洪区安委会在基地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记者借此机会到基地进行了一番探访。
科技助力 安全科普知识学习更加直观便利
这是一个利用地下人防工程建设的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充分体验了“战时防空、平时应急”的建设理念,也是一处应急避难场所。基地内设有地震、洪水、雾霾、灭火、交通安全、爆炸等灾害知识科普展示窗口,并设置了地震、消防、急救、应急逃生等体验区。
进入展厅,讲解员首先带记者来到声光体验区,该区域集合了弧形幕布投屏、幻影成像、地震小屋、应急救援实景体验等内容。弧形幕布投影可播放广角应对灾害科普宣传影片,让参观者对灾害的认识和如何防范有一个直观地了解。幻影成像通过声光电风、融合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项技术,可以展示火灾、地震等灾害从发生报警、逃生救援、灾后处置等过程,突出灾害的危害性,同时穿插自救互救知识。在地震小屋体验区,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到灾害发生后建筑物倾斜状态,可以让群众适应并学习到震中、震后的自救方法。记者实际走了一趟真是感觉有点晕头转向,体验到了震后逃生的难度。
心肺复苏作为急救科普教育的重点,基地也设置了这部分的教学。在学习心肺复苏过程中,基地安排专业人员向参观者讲解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实行心肺复苏术,全程示范心肺复苏术等常用急救技能,讲解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技能要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参观者在这里可以通过视频画面演示、专业救援员指导和仿真人偶实操体验心肺复苏救治,真实、立体的还原抢救心脏骤停病患的情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让参观者能更深刻地体会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不易和自豪,这种体验式、沉浸式科普解锁了安全教育新模式。
讲解员表示,传统的应急安全教育大多采用群体演练的方式,存在效果差、走过场等问题,公众很难真正体会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体验式的应急安全教育再加上科技的“参与”,可以让体验者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在虚拟世界进行互动,了解、习得相关安全知识,并发挥安全模拟演练的功效。
场景多样 应急安全避险体验真实贴合实际
传递应急安全知识,基地不仅运用了高科技,也实现了教育场景的多元化,目前基地内设置了消防安全、交通事故、家庭安全和救援演练等演示体验场景,都是按照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场景精心设置,让群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消防安全区,记者进入了灭火体验区,视频系统模拟了多种火灾现场,需要由记者通过对火灾类型进行判断,选择正确的灭火设备,否则就会出现“灭火失败”的提示,通过游戏的方式让记者对如何正确灭火记忆深刻。
交通事故是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意外伤害之一。记者来到交通安全区,首先看到的是一辆展示的事故车辆,事故造成汽车车身严重扭曲,述说着事故的惨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警示效果明显。车辆周边安排有事故案例、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标志图例等内容,使参观的群众可以掌握常用的交通安全知识。
基地的家庭安全区涵盖的应急安全知识更为广泛,基地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在真实的场景中如何找到预设的隐患点并进行排查,涉及家庭中常见的电器安全、燃气安全、用水安全等。家庭安全区还设有110、119、120等报警电话亭,这里有科学高效的报警内容介绍,也可在电话亭进行模拟报警。
在基地,学习变得极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市民在这里可以边玩边学。在体验中学习,可以让体验者理解、掌握这些防灾减灾知识变得更简单更深刻。
全民覆盖 推动安全意识防范能力共同提升
自基地成立以来,于洪区广泛动员,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中小学校师生和社区群众1.9万余人次到基地进行参观体验。基地充分利用各种科普展板、动画和投影多方位多层次向参观者科普宣传安全常识,通过各类安全体验区让参观者在模拟的各种生活场景里体验和学习有关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知识,全方位推进安全教育,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应急避险能力。
“我们广泛邀请各行业各领域的人群到基地进行实地体验,就希望把更多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技能传递给他们,让他们遇到灾害时不慌乱、能自救互救,保护好自身安全。”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 罗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