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穿梭在大街上的公交车,也有一群专属“保健医生”,365天在背后默默保障大家的安全出行。屈德胜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老兵”,22年来他见证了四代公交车的革新,也练就了听声就能判断故障的本领,他说,同批维修工只剩两三人还在坚守,虽然每天满手油污,但心中那份热爱依旧。

22年见证四代公交车的变化 他把公交车当孩子摸准脾气

“滴滴”,清脆的两声鸣笛声后,一辆16路公交车缓缓驶入了维修车间,维修班长屈德胜快步上前,向司机了解车辆的情况。短暂简洁的交流,他很快明白了这辆公交车的问题所在,招呼维修班的同事们一起动手进行维修。

屈德胜今年43岁,老家在蒲城,上学时就对物理、化学感兴趣,也喜欢摆弄机械和零件,后来选择学了汽修。2000年,他通过招聘进入公交公司,成为一名维修工人,第一天上班穿了一件白衬衣来上班,结果被师傅和同事好生一顿笑话,此后他再也没穿过白衬衣。

他还记得,当年的公交车烧汽油,后来又改成柴油车、天然气车,这三代车的发动机、变速箱是大件,上了“年龄”总爱“耍麻达”。

不管啥时候,只要车有故障,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有时夏天大中午车坏在半路上,他和同事带上工具赶过去,一边在像火炕一样的柏油路上钻车底,一边忍受发动机散的热,等车修好衣服能拧出水。

“现在都换成纯电动公交,比原来的车修起来强度低了,但要求更高了。”屈德胜说,现在的一辆纯电动公交有近1万节电池,原来的基本功不能丢,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2012年纯电动公交刚到,他和维修班的同事先从底盘到车顶、从里到外看个遍,“车和娃一样,你得先摸清它的脾气,才能当好它的保健医生。”

如今,他所在的维修班5名维修工,几乎人人都练就了车过听声就能判断故障的过硬本领。

师傅徒弟都已转行 坚守的他说源于心底热爱

“工作嘛,都得有人干,咱就喜欢修车。”修完那辆16路公交车后,屈德胜摘下被油污染成黑色的白手套,用手背抹了抹额头的汗珠。

他还记得,22年前一起进公司的20多名维修工,绝大多数都已转行,带他的师傅、他带过的徒弟,也都不干维修了。有人说,现在懂技术的维修工,只要他愿意去外面的汽修厂上班能拿高工资,但屈德胜摇摇手、笑了笑没接话。

为保障市民出行,公交车每天都要上路,屈德胜和同事们也没有休假,每天都在岗位上保障车辆运行。他说,20多年,逢年过节时没回过老家,亲戚开玩笑说,再不走动都认不得了。

如今,屈德胜把家安在了离单位几百米外的一个小区,妻子有时在外打工,女儿正读高中,下班后他买点水果、蔬菜,回家会给自己做点饭,“一个人的饭好凑合”。吃完饭,他脱下工作时穿的那件黑短袖动手洗了起来,他说:“干维修就穿不成新衣服,但是咱爱这个,没办法。”

同事说,在工作中屈班长对大家要求很严格,再小的问题也盯住不放,要求立即解决不能让车带“病”上路,工作之外,他又像温暖的老大哥,很是关心大家。共事四五年,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

渭南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新理表示,全公司现有营运车辆近400辆,每天穿梭在街头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离不开全公司25名维修工人的付出,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全公司每个人学习。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编辑 杨托 郭乔娜

关键词: 保健医生 维修工人 绝大多数 逢年过节 公交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