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季,除了凛冽的寒风,干燥给人的感受是最深的。面部起皮、瘙痒;手足干燥、皲裂;口唇干裂、起皮,喝水也不管用,用了很多保湿品还是干……这究竟怎么回事?

中医理论认为,燥是一种邪气,从秋季开始,湿润的空气逐渐干燥,使人们感到各种不适。从自然界的环境变化来说,燥邪无法避开,所以正确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应对“干燥”的方法,不妨一试。

口唇干燥:抹蛋黄油。如果口唇干燥皲裂,建议先用具有消炎收敛保护作用的蛋黄油,睡前涂擦在唇部,一般一周就会痊愈。古医籍中称蛋黄油为“雏凤膏”,其性平,味甘,具有解毒消肿、敛创生肌等功效。制作方法是:取鸡蛋1个,加水煮至熟透,剥去蛋白,取蛋黄放入铁锅里捣碎,用小火熬出蛋黄油,直至蛋黄呈乌黑色。待冷却后,连油带渣一并敷在口唇处。另外,唇部保养建议一年四季都要涂润唇膏,尤其是睡觉前,因为白天吃饭喝水之后,润唇膏会脱落一部分,补起来会很麻烦,利用夜间修复唇部,坚持两天就会看到效果。

面部干燥:喝沙参玉竹猪骨汤。面部干燥是皮肤水油不平衡的表现。皮肤在缺水的情况下,角质层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降低,所以容易过敏,出现起皮、发红甚至瘙痒。而且,干燥的皮肤容易分泌更多皮脂,导致面部看起来更加油腻。所以,皮肤补水很最重要。除了常年使用补水的护肤品,还可以在办公桌上放一个小的加湿器,对缓解皮肤干燥有一些效果。很多人说,自己没少喝水,皮肤为什么还是干。其实,喝水方法也有讲究。首先,不要喝饮料。饮料的渗透压一般比生理盐水要高,所以喝进去反而会吸走你身体里的水分。就像中学生物课上的实验——萝卜泡在盐水里就会蔫儿,是一个道理。所以,最好的饮品就是白开水或淡茶水。其次,饮水的频率和量也要注意,建议少量多次饮水。如果一口气喝很多水,喝进去的水很快随着排尿排走了,起不到滋润皮肤的作用。正确的方法是:每次两三口,过一会儿再喝,这样才能让水分存在身体里起到滋润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在冬季多喝点沙参玉竹猪骨汤给皮肤补水。具体做法是:取猪骨1000克、玉竹15克、沙参15克、红枣6克、枸杞3克;猪骨焯水,砂锅中适量的冷水烧开;倒入焯过水的猪骨,将泡发好的玉竹、沙参、红枣、枸杞,适量葱、姜、花椒、八角、料酒放在一起炖,炖煮开后加入少许陈醋,转小火再煮1个半小时左右,出锅前加入盐调味即可。

手足干燥:栝楼仁杏仁调蜜膏。著名的太平手膏方来自宋朝方书《太平圣惠方》,原料是栝楼仁60克、杏仁30克。书中记载“前两味同研如膏,以蜜调令稀稠适度,每晚临卧前涂手,嫩手悦白,防皱”。意思是说,把上面的两味药研磨成细腻的膏状,再加入蜂蜜调整黏稠度,做成手膏,每天晚上睡前涂于手部,有美白和抗皱的功效。早在宋朝,就有这么详细的方法来缓解手部干燥,对抗粗糙和皱纹,达到美化功效。如果觉得麻烦,可以买普通的润手霜,建议买小包装,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洗手池边、办公室、手包里、梳妆台上、床头柜上,目的是洗完手就擦,尤其注意睡前一定要涂抹。

需要提醒的是,脚后跟干燥起皮也可以如法炮制。还可用中医保暖方法防治足跟裂,那就是晚上穿一双松口的纯棉袜子睡觉。也可以穿专门的防足跟裂袜子,这种袜子足跟部有一层胶质,能起到缓冲足跟压力和保湿润燥的作用。每天晚上洗过脚后,涂抹一些润肤霜,套上袜子即可。这个方法需要坚持方可有效。

关键词: 调理 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