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消费品工业是重点发力领域——

消费品工业占整个制造业规模近1/3,涵盖众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其工业增加值、行业利润、出口交货值约占全部工业的25%,从业人数约占全部工业的4成。

自2016年始,工信部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并启动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据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最新公布的2022年示范城市名单,共有39城入选,青岛位列其一,特色优势产业为家电、酒、纺织和农副食品加工。


(相关资料图)

纵观入列城市,共性尤为突出:都极为重视产业培育,消费品工业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突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成效显著。而在39个示范城市中,青岛、武汉、成都、广州四座城市入选优势产业数量最多,达4个。

身为示范,自然重任在肩。

展望2023年,消费品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外,西方主要经济体进入衰退周期,贸易和部分供应链格局面临重塑,消费需求普遍疲软,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在内,国家把扩内需、提振消费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国家扶持政策更加细化、促进消费的系列举措频出。

在青岛2023年持续用力的十二方面主要工作中,扩内需排在首位,其中,“实施消费扩容升级”也被摆在优先位置。消费需求要进一步释放,消费品工业无疑是重要突破口。入围示范城市只是开始,如何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青岛还需做更多“功课”。

1、以消费为主导的扩内需,在“需”也在“供”

截至目前,中国有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但从需求端的消化来看,形势却不如预期。

以过去三年为例,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比照2020年保持了12.5%的较高增速。而在疫情冲击下,2022年社消零售总额为43万亿元,比2021年下降0.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为32.8%,而2021年这个数字高达65.4%。

这样的下滑让实现2023年预期增速压力倍增。

近年来,疫情防控卓有成效,且产业链完备的中国,“世界工厂”作用得以充分彰显。以2021年为例,8.1%的GDP增长有21%的贡献率源自净出口;2022年上半年,出口贡献率达36%,超过了投资和消费。但随着疫情进入尾声,国外基本恢复正常经济活动,中国出口替代效应逐渐消失,自去年10月份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加之2023年全球高通胀压力,可以预见,外部需求萎缩,驱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必然要扛起更多。

而要盘活国内需求,囊括纺织、轻工、食品、医药、家电等生产消费品的行业就成了重要突破口,这也是“2022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备受瞩目的原因所在。

制造立市、制造强市的青岛,无论在“供”端还是在“需”端都对“三品”有着更高质量的需求。

来看去年青岛的相关数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91.8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商品零售、餐饮出现了下滑,但网上零售额增长达10.9%;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比如新能源汽车、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都实现了增长。

数据可见,一方面,今年一些聚集性、接触性的消费活动会加速恢复,为需求反弹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消费行为方式、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要抬升消费在GDP增速中的占比,青岛必须在“三品”上下功夫。

此外,从供给端来看,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的青岛,不仅产业结构有较大优化空间,“青岛制造”在产品质量、品牌效应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都需要青岛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拿出更多成效。

2、“三品”战略赋能,紧抓特色优势产业

从入围示范名单的四大产业来看——家电、酒、纺织和农副食品加工,均属于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中的优势产业。他们是青岛多年以来发展积累的财富,也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进程中,由“制造”进阶为“先进制造”,每一个产业都有要攻克、跨越的难关。

以家电为例,家用电器、移动终端等耐用消费品早已由增量为主进入存量升级换代的新阶段。疫情期间,“宅经济”火爆意外带火了小家电和智能家居,也让人们看到了绿色、健康、品质、个性化等新时期的消费需求,而正是这样的需求对“增品种”和“提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完全释放存量市场的消费升级潜力,就必须在“三品”上下功夫。

海尔恰是这一领域创新的翘楚,从智慧成套探路尝试,到场景落地可展可销,其以物联网生态为主轴,通过开发“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持续创新丰富着产品种类。

食品与饮料产业链的链主青岛啤酒,同样是在“品种”与“品质”上深耕多年。据2022年三季度财报,青岛啤酒的营收就已经接近了300亿元,这在整个啤酒板块中几乎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2013年就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啤酒行业,青啤何以能一枝独秀?答案依然要在经营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中找。

品质的保障、品种的多样,不断加深加固着企业护城河,更为品牌成效添砖加瓦。不过落地落实“三品”战略不能只看特色优势产业里的“头部”,不能忽略大多数。

消费品领域98%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产业门类众多,产品丰富多样,是满足人民生活消费所需的主力军。而要满足需求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消费品工业行业早期进入门槛比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要求日益个性化,这对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化人才缺乏、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都是提品质、创品牌的障碍。

如果让消费品工业中的“大多数”跟上消费升级?青岛的解题思路是:工业互联网。

3、数字化+消费品工业,跨越数字化鸿沟

消费需求在升级,成本也在攀升,对夹在中间的企业而言有没有更好的路?

数字化转型。

据《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到2025年,消费品工业领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0%;培育2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200家百亿规模知名品牌。

仅就“数据+制造”的硬件基础而言,目前青岛重点行业已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146间、自动化生产线350条;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了88%。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据不仅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消费品工业作为贯通生产端和消费终端的行业、加“数”触“网”,更意味着全产业链条互相促进、生态联动的可能。

从消费端来看,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对企业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传输等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纺织行业尤为如此。去年,山东省工信厅公布了全省轻工纺织行业数字化助力“三品”行动典型案例名单,青岛有多项案例入选。

如,青岛裕丰汉唐木业有限公司通过搭建全流程订单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实现了核心业务数据的实时调取,从而也实现了订单各阶段的数据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上下游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率。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三品”中除品种、品质外,品牌也愈发成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主抓手。换言之,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也正尝试着由生产制造向品牌自建环节延伸。而创品牌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品牌联合体,突出地理标志产品、主导产品,加大优质特色消费品宣传,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海优禾”是卡奥斯面向农业领域的平台,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为农业生产赋能,用工业生产的思路赋能农产品的价值链。山东济宁的金乡大蒜就是典型案例之一,种植户借由“海优禾”实现了按用户需求生产的大规模定制,并在平台上一直卖到湖南、广州形成独有的品牌优势。

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整个经济社会生态,“如何迎接浪潮奔涌的数字新时代”对于消费品工业而言同样是一道必答题。青岛已然构建起坚实的数字基座,助力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