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渔民冒严寒捕捞海蛎子。
冷水蛎子,热水蛤蜊。近日,青岛胶州湾红岛海域和鳌山湾神汤沟海蛎子养殖区迎来收获期,“冬天第一鲜”又摆上市民餐桌“C位”。昨日上午,记者在即墨神汤沟、七沟等养殖区了解到,今年首次引进的三倍体牡蛎养殖成功。目前青岛的海蛎子大量收获,鳌山湾和胶州湾两大养殖区每天约有30多万斤供应市场。
海蛎子迎来丰收季
“天越冷,蛎子就越鲜。这个时候正是大量收获的季节。”昨日上午,在即墨鳌山湾海域的神汤沟村和七沟村二村码头上,几十条小型养殖渔船捕捞上岸的海蛎子堆成了小山。运到岸上的海蛎子用高压水枪冲洗后,再经过分拣、装袋等程序,被运往各大市场。
记者了解到,神汤沟村有八成的渔民经营海蛎子养殖产业,目前全村每天捕捞上岸的海蛎子超过8万斤。“神汤沟村最早养殖海蛎子,后来周边的几个小渔村也陆续开始转型从事海蛎子养殖。”养殖户于磊超介绍,海蛎子的收获季从进入冬季开始,一直延续来年的6月份。
“城阳区红岛海域的海蛎子获得丰收,渔民们正抓紧时间采收。”渔民王启正介绍。在红岛渔港码头上,一艘艘渔船满载着海蛎子陆续靠港,码头上到处都是吊装、运输牡蛎的车辆。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海蛎子的新鲜度,捕捞船一般凌晨3点左右出海,冒着严寒在海上作业10多个小时,早晨8点左右回港。一条小渔船装满后,可以收6000斤左右的海蛎子。红岛渔港平均每天收获10多万斤海蛎子,加上鳌山湾的产量,每天大约有30多万斤本地海蛎子走上市民餐桌。
引进“白富美”新品种
于磊超是即墨鳌山湾海域的海蛎子养殖大户。在他承包的上千亩海域里,海面上成片的浮球下系着2万根海蛎子养殖绳,每根养殖绳两米多长,至少能养殖20斤海蛎子。
“今年除本地野生的小海蛎子外,还引进了三倍体牡蛎,长势很好,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于磊超说,三倍体牡蛎和青岛本地海蛎子相比,主要是个头比较大。受北方气温影响,当三倍体牡蛎在青岛生长到一半时,一般会被南方商贩收购,运往南方养至收获。“与传统二倍体牡蛎相比,三倍体牡蛎被称为牡蛎界的‘白富美’,生长速度提高30%以上,个头是传统牡蛎的2倍至3倍。它不仅产量高,而且卖相和品质好,一公斤最高可以卖16元。”市海洋与渔业局介绍,由于三倍体牡蛎性腺发育弱化,排放生殖细胞时不会干扰海区野生自然种群,在降低海区富营养化和提升海洋碳汇能力上也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海蛎子的价格和往年基本持平,带壳的1.5元一斤,蛎子肉13到15元一斤。”于磊超介绍,本地海蛎子除销往岛城各大市场外,还销往浙江、宁波、福建等地。今年,鳌山湾海蛎子的总产量达到2000万斤以上。
海中“牧场”远近闻名
鳌山湾拥有天然的野生牡蛎群,加上有河流从鳌山湾畔入海,藻类和微生物丰富,为海蛎子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即墨神汤沟村、七沟村沿海一带成为远近闻名的海蛎子养殖专业村。每年7月,当地渔民就会在养殖海域用绳子吊放空的扇贝皮,让海里的野生牡蛎苗附着,经过5个月左右的生长期便可以收获。在12月份收获期,渔民每天至少往返养殖区一次,捕捞的海蛎子基本当天就销售一空。
与鳌山湾的筏式养殖方式不同,胶州湾海域海蛎子养殖采用的是地播式。养殖户将海蛎子幼苗撒入养殖区后,一到两年中基本不需喂食,只需要等待其慢慢长大。
据统计,青岛海蛎子养殖面积占贝类养殖面积的六分之一,年产量达16万吨以上。
——小知识——
全球牡蛎达100多种
秋冬季节的海蛎子最肥美,不论是涮、炒,还是炖,海蛎子都是冬天市民餐桌上的“第一鲜”。用海蛎子做一道简单的海蛎子豆腐汤,味道鲜美还滋补,在寒冬中为你带来丝丝暖意。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已知的牡蛎有100多种,在形状、大小、所含营养物质上有所区别。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牡蛎也被称为海蛎子或蚝。不少市民表示分不清海蛎子和生蚝的区别。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牡蛎在南方被称为生蚝,在北方被称为海蛎子,营养构成中锌含量极高。一般来说,由于南北温度差异,生蚝生长快、个头大,海蛎子生长慢、个头小。海蛎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着“海中牛奶”的称呼。选购海蛎子肥不肥,主要看壳的颜色。颜色越深,海蛎子里的肉越厚实。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