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分钟就能出锅的鱼香肉丝,10分钟就能搞定的蒜香排骨……这两天,花样众多的预制菜品,成为年轻人看球时的“最佳伴侣”。在青岛,预制菜产业也引发广泛关注。青岛市政府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青岛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进行解读,提出把青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
预制菜产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有机构预测,未来3至5年,我国预制菜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产业,不少企业已竞相入局。不过也要看到,与很多处于发展初期的产业一样,预制菜产业也面临不少瓶颈。
品质是一道坎,也是“试金石”。预制菜技术含量并不低。相对于西式快餐,中式菜肴的标准化面临巨大挑战,很多菜品制作工序复杂。《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61.8%的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复原程度需要改进。生活中,人们对预制菜也有不少顾虑,“没锅气、没灵魂”“油太多、钠超标”“小作坊、添加剂”等声音不绝于耳。假如不能在品质上稳步提升,预制菜产业前景难免会受制约。对此,青岛是有所准备的。《行动方案》明确,将加快构建预制菜技术和标准体系,加强“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只有将标准落实落细,消费者才能真正放心。
预制菜产业发展,人才问题亟待解决。预制菜人才缺口很大。在生产环节,目前虽有众多食品工业化方面的人才,也有厨师人才,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很少。在管理环节,预制菜行业利润率不高,急需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对各环节进行优化。在科研环节,急需专业人员对各类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目前,多地已出台文件,以“真金白银”支持预制菜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相关科研技术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比如,今年8月,在佛山成立了预制菜产业联合博士工作站,10个博士工作站与24家预制菜企业结对。青岛《行动方案》明确鼓励预制菜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而随着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人才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要确保预制菜产业链条稳定、畅通。预制菜产业上游连着田间地头,下游连着餐饮市场和消费者餐桌,对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不过也要看到,预制菜全产业链长,产品和消费渠道多元,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较低,融合难度较大。这方面,青岛具有明显优势,现代农业基础良好,食品工业基础扎实,利和味道、益海嘉里等一批企业正着力开辟预制菜市场。《行动方案》专门提及,实施预制菜全产业链培育工程。有理由相信,通过发展预制菜产业,可以促进相关行业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行动方案》的出台,是青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不断努力突破瓶颈,就能让预制菜产业这一“蛋糕”,不仅看起来美,吃起来也更香。(王学义)
关键词: 吃才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