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共生命,与诗同远方


(相关资料图)

作者 安黎

安保仁,陕西长安人。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七七级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他先后担任西安高级中学校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院)副所长;先后被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市“劳动模范”“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西安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有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称号。他曾任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省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会基础教育分会副会长、西安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会长。现任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

他先后撰写、发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文章300余篇;主编、参编教育教学书籍50多本;他主编的《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卫俊秀西高情缘》、教育专著《中学教育思行集》、文学作品《英龄子诗文集(上下册)》和《思行者文稿(上下册)》等,已经出版印行。

日前,安保仁新诗集《思行者诗稿》由菁华三真书屋印行。这是继《英龄子诗文集(上下册)》出版之后,又一本诗歌专集。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一反前人的“先知后行”和“知而不行”,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于是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行合一。他认为: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他的知行合一,就是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才能算“真知”“良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受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影响,改自己原名“陶文浚”为“陶知行”。后来,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和行的关系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又改“陶知行”为“陶行知”。人如其名,行如其名,陶先生两次改名,努力践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之教育理念,而陶行知就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良知”“真人”!

辛丑年末,安保仁将六年来的诗文收集归类,编为两本集子,一本称作《思行者诗稿》,一本称作《思行者文稿》。两个集子都用“思行”二字,就是受王阳明知行合一观念的启示,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召,从而深刻地认识到,“知”是“行”的基础前提,“行”是“知”的验证归宿,“行”和“知”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水乳交融。而要真正达到“知”,还必须广泛深入的学,认真独立的思,“学”是“知”的基础,“思”是“知”的关键。在三十多年的基础教育生涯中,他就是以“学思不辍”和“思行不辍”来勉励自己的。10年前,陕西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中学教育思行集》,他就把就“思行”二字用在书名中,用以概括三十年的教育历程,用以统帅全书各章节,而且在书的《自序》和《后记》里,把自己的这种追求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阐述表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期以来,他学思结合思未辍,思行合一行愈笃。他努力做规范管理的践行者,积极做发展改革的促进者,自觉做科研兴教强校的示范者,大胆做教育创新的开拓者,致力做学校文化的建设探索者,悉心做学子自我成长的促进者,更倾力作理想学校和校长形象的践行者。他努力把学校把学会办成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乐园;努力使自己成为悲悯慈善的仁人、自觉进取的学者、教育智慧的滋养者、师生心灵的慰护者、共同发展的促进者,让教育回归完整的真教育,让教育促进人的完善幸福。

退休之后,他一如既往,依然把“学”“思”“行”有机结合,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生命的基本方式。其中,阅读诗词,写作诗歌就成了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诗歌成了他生命一个存在方式。日前,他的《思行者诗稿》已有菁华三真书屋印行。此次《诗稿》所收诗歌660首,是他从2016年以来所写的800多首中遴选而来的。分为:“览胜记游”“即事咏物”“寄兴遣怀”“深情厚谊”“酬答赠和”“凭吊怀古”“赏评品鉴”“针砭臧否”等八个篇章。

欣赏《思行者诗稿》第一篇章“览胜记游”,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安保仁对自然伟力奇诡的敬仰与日俱增。在游历中,他常常被山海河瀑的雄伟磅礴所震撼,为天地造化的绮丽壮美所倾倒,于是,常常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所以,在归途车上,便瞑目遐想,琢磨诗句;在寓所床上,便不顾疲累,记写诗章。好像不如此,就有所辜负似的。就连看到关于奇特风光的照片或视频,也常常会陷入心驰神往,进而会浮想联翩,必须用诗句以歌之咏之,才觉释怀。这也许是和《英龄子诗文集》一样,他把“览胜记游”放在第一章的原因。

读“即事咏物”和“寄兴遣怀”两章。我们能体会到,也许是年龄愈长愈多愁善感,愈怀旧念远,不由自主地常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红不是无情物”之慨,就有不少“即事咏物”和“寄兴遣怀”之作,因事抒怀,借景抒情。读来不能不受到感染。这两类似无明显的分别,但若细究,前者是因事因物而兴发,而歌咏;后者是因感思而寄托,而表达。他这样划分归类,足见体察之细。

欣赏“深情厚谊”“酬答赠和”两章,我们可以看到,前者主要写亲友之情,其中有思念已故双亲的,有思念兄弟和同学的,还有叙写外孙女和外孙成长趣事的。尤其是由于疫情封关,外孙出生到现在,都是在微信视频上知其成长变化的,缘照片和视频而想象,殷殷之情,不能自已;后者基本全是与兄弟、同学和诗友之间的诗歌交往。或赞许,或钦佩,或借题发挥,或表达己见。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真更失礼也。开诚布公,热情回应,表达感受和见解,不存芥蒂,没有顾忌,以增进交流,深化情谊。他在酬答赠和之后,附原作以示缘起和尊重诗友,足见用心之深。

读“凭吊怀古”“赏评品鉴”“针砭臧否”三章,可以看到,他“以议论为诗”的倾向很明显:或凭吊古迹,评人议事;或评鉴作品,指评短长;或褒扬人事,抨击丑恶,直抒胸臆,表达好恶。安保仁是在用诗歌呈现自己的历史见解、是非认知、审美情趣。以议论为诗,在我国的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之,也不乏争论。宋代严羽对于宋代诗歌创作中不良倾向的概括与批评,主要就是针对“以议论为诗”的。他在《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认为诗是“吟咏情性”的艺术结晶,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才是好诗。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说苏轼黄庭坚等人之诗,不仅善于议论,而且嬉笑怒骂,皆能出之以诗,甚至发展到“以骂詈为诗”,而强烈反对“骂詈”议论之诗。严羽的认识又不见得全然正确。因为事实上,严羽并未摆脱儒家“温柔敦厚”传统诗教的窠臼。安保仁认为,对于诗歌创作不应有禁区,只要达到独特的诗意效果。在内容取材上,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可以入诗;在表现手法上,赋比兴叙议,无不可以为诗;在语言词句上,诙谐揶揄,俚俗詈骂,也无不可以入诗。当然要慎之又慎,恰切精当,不可泛滥随意。安保仁对诗歌理解和追求,在《英龄子诗文集》的后记《诗意人生慰英龄》中,有比较系统充分的表达。

笔者了解到,安保仁为创作诗歌常常处于殚精竭虑废寝忘餐的境地。他说,李白在《戏赠杜甫》中戏谑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也自称“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说,贾岛《题诗后》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为推敲“推”“敲”,而在京城长安街头徘徊,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的痴迷状态,历来传为美谈。他还说,卢延让《苦吟》的“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个中滋味,安保仁一定体味不浅。比如,2017年到延安游清凉山万佛寺,回来诗写了一半而搁置,但却一直不能释怀。直到2020年写完才心安。又如,2015年初夏去广西,所有景点都有诗作,就是通灵大峡谷的诗只写了标题,而一放就是六年。因为想写好,却一直写不好,直到这次编辑整理诗作才写完,了却旧文债,心头始轻快。

安保仁常说,自己于诗歌写作,学浅识微,既非宛若宿构倚马可待的快手,更是胸少成竹含翰腐毫的慢才,必须坚持多“学”深“思”勤“行”(写)。笔者了解到,这几年来,为把握意象,他常常辗转反侧难入眠;为推敲诗意,往往走路坐车思绵绵;为修改句式,有时马桶一座大半天;为调整字词,也曾早餐碗筷午洗完。好在有手机和电脑,反复修改较方便,他常连续几天,为一首诗,改来删去,减减添添,折腾十多遍。为什么,他说,他一直觉得,诗魔在诱惑,诗鬼在纠缠,诗圣在指导,诗仙在感召,诗佛在勖勉。而他情不自禁地深深陷入,难自拔,于是自甘其苦,亦自得其乐。

他的诗歌,兄长和诗友曾给与充分肯定,甚至很高评价,多个平台、几种期刊多次予以刊发。但对于诗歌,他还是既心仪向往,又敬畏怯惧。整理编辑这部诗稿,他进一步强烈的感到,对于诗歌创作,自己的激情有待进一步激发,灵慧有待继续滋养,识见有待大力淬炼,视界有待广阔拓展,意境有待全力升华。整理编辑这部诗稿,他的内心更坚定,既已许身于诗,终将矢志不移,孜孜以求,不弃不离,与诗共生命,与诗同远方。

作者简介

安黎,1962年出生于陕西省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农村。1992年初调入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现为《美文》杂志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1982年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分配至耀县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后辗转耀县县委党校、耀县县委宣传部、耀县文化馆等单位工作。1992年初调入西安市文联《美文》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现为《美文》杂志副主编。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西安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 《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散文集《丑陋的牙齿》、《不在路上走》、《我是麻子村村民》,小说集 《丑脚丫踩过故乡路》,诗集《走进人的丛林》等。

编辑 李晨晨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基础教育 深情厚谊 陕西省作家协会 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