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的中关村,很多人把它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从2020年起,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京沈对口合作的背景下,沈阳铁西区也有了一个中关村。历经近三年的成长发展,如今的沈阳·中关村,正在按照“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多组团”的发展路径,构建“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园区产业化、多组团辐射”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创业者打造“筑梦空间”,让好企业在沈阳“开花结果”。

聚焦科技创新 打造高标准“西”引力平台

沈阳·中关村信息谷公司总经理史玉珠介绍,2020年1月17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如今,“一中心”已成为沈阳·中关村项目的顶层设计中心、创新要素集聚中心和创新成果展示中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年7月,铁西区高标准规划了14.2平方公里的“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目前正按照市政府批复的控制性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基地”核心区5平方公里,拟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

同时,中德园内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沈阳·中关村科技园”。“一园区”将为三大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产业化空间,全力打造政策最优、生态最美、科技要素最多的协同创新示范区。

而“多组团”则是指跨时空打造多个中关村科创领地,让中关村的创新体系服务到更多的科技项目和团队。目前正在装修改造的服务业大厦将于年底前交付使用,继续孵化培育科技创新型项目。

厚植创新土壤 构建“沈阳化”创新生态体系

两年多来,沈阳·中关村围绕“复制中关村模式,打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新种子”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适宜沈阳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充分链接京沈两地优质要素,搭建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创新成效初显。截至目前,已举办双创活动200余场,服务企业2500余家,链接京沈两地科技服务机构60余家;与北京农信互联、波兰QT SWISS、法国源讯等123家企业签约,其中辽股交挂牌企业11家,国高新企业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2021年6月,沈阳·中关村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委评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

沈阳·中关村致力于厚植创新土壤,精准对接资源,定期举办京沈对接和政企交流活动。目前,京沈汇——企业成长训练营已举办23期,参与企业1000余家,成为企业成长的加油站、助推器;京沈汇——项目路演吧已举办35期,服务有融资需求的企业200余家,推动魔术师、新嘉合等11家企业在辽股交挂牌,为新嘉合、乾承机械等企业解决融资近千万元;北京中关村科技项目线上推介会已举办29期,对接125个项目,正在推动中国能建氢能源、中农富源生物科技等项目合作落地。

提升服务效能 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米”

在沈阳·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创新创业者们可以享受到固定办公工位、灵活多变的移动工位、设施齐备的会议室,满足创业团队会议、交流、展览展示、项目路演等工作需求,打造共享、开放的联合办公环境。还有专职运营服务人员为初创团队提供一站式的标准服务,降低创业成本。

为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沈阳·中关村建立了创新服务驿站,通过搭建“企业综合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协同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政务综合服务”等六大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一站式管家式服务。联合检察院、营商环境等部门建立现场办公机制,上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证照办理服务。沈阳·中关村微信公众号还推出“政策直通车”专栏,持续为企业推送精准政策信息。目前,已成功推动数字力量、众劢科技等26家企业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沃尼德、翔逸科技等15家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为培育老字号转型新动能,沈阳·中关村搭建了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为本地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全链条、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今后,沈阳·中关村项目将继续以服务双创主体为使命,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功能,持续营造创新氛围,广泛链接创新要素,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横向辐射京沈两地好企业。

来源:铁西区委宣传部

(二三里编辑 马静)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生态系统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