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南郑区圣水镇王营村的食用菌示范产业园,一栋栋整齐的大棚映入眼帘,之前还是食用菌的大棚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蔬菜大棚,大棚里成熟的新鲜豇豆当天就能上餐桌。


(资料图)

在南郑区圣水镇,王营村虽不是该镇十几个村(社区)中最具优势的一个,但该村以食用菌种植产业为突破口,通过“一棚两用,一地双收”的菌菜轮作模式,不断增加村民收入,如今已是圣水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样板村。

在该村的食用菌示范产业园,绝大部分豇豆已采摘过了,65岁的村民韩光德正在大棚里摘剩余的豇豆。他介绍说,这一季种植的豇豆收获已接近尾声,亩产大概在4000斤左右,按之前出售时的2块钱左右市场价,亩均收益8000余元。

韩光德说,每年的豇豆和食用菌收获季节都是用工高峰期,村里不光是他一个人,有时会有20多人来这干活。“在合作社食用菌基地干活,一天能挣几十块钱,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个两千元左右,一年光这就有个大几千的收入,而且就在村里离家近方便。”

韩光德说,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以来,不光是能让他们这些人就近务工挣钱,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收入,村民们也能享受到带来的红利,让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待下一步村里继续发展食用菌产业时,他也把土地流转然后跟着干。

圣水镇王营村党总支书记王林生告诉华商报记者,王营村以前主要是以粮油和苗木花卉为产业,从2020年以来以发展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经过两年多发展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30余万元,村民土地流转收入20万余元,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5000余人次。“通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王营村的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的经济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介绍,王营村结合地域及土地生态优势,以食用菌种植产业为突破口,由合作社将村上的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再通过政府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入驻,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和“保底分红+土地入股”利润分配方式,带动村民就地务工,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和贫困户三方增收。

食用菌是绿色、营养的健康食品,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气候适宜、原料充足等优势条件,但在食用菌采摘结束后,如何让食用菌大棚利用效益发挥到最大?王林生表示,圣水镇积极探索推广“一棚两用,一地双收”的菌菜轮作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优化升级。

据了解,圣水镇借助比邻汉中市区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羊肚菌种植基地,引进推广种植应季蔬菜保供市区,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样一来,每年三四月份收一季羊肚菌,六七八月份又收获一季蔬菜、瓜果,实现“一棚两用,一地双收”。“菌菜轮作”生态种植高效模式,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富有潜力的富民产业之一。

圣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钟宁介绍,圣水镇是一个以传统的粮油、苗木花卉种植和食用菌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大镇,2021年底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按照年度投资不少于1亿元的相关要求,今年圣水镇累计实施项目25个,完成投资1.26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05%。

钟宁表示,今年圣水镇将继续做大食用菌产业,计划新发展食用菌200亩,到2025年全镇力争实现食用菌总量达到2500亩,同时结合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相关要求,切实在产业、基础设施、干部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把圣水镇建成集传统农业种植、食用菌种植、装备制造园区及农业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大镇。

华商报记者 王健 编辑 曹文哲

关键词: 集体经济 主导产业 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