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她便陪着孩子哭,孩子笑,她便与孩子一起笑……孩子的悲喜似乎与她相通。程海燕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称陕中二附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从医20多年,她想的最多的问题是“孩子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不看她、怎么才能帮助孩子”。
【资料图】
“要主动与孩子建立链接”这位医生在儿童保健科20年,致力于打开每个孩子的心扉
工作是一个修为过程
8月25日,华商报记者在陕中二附院见到了程海燕,上午8时许,她所在的儿保科已迎来了第一位小朋友,孩子在房间吃着包子,玩着玩具,像是回到了自家一样放松,孩子母亲则与程海燕像是多年的朋友一样在沟通育儿心得。随后,她先与孩子母亲沟通了孩子近期的情况,随即便让孩子分享自己的作业,与孩子和声细语的沟通、做游戏……两小时间一个又一个家长与孩子进进出出,即使忙到只能在迎来送往间喝口水、即使有时遇见的孩子并不那么容易沟通,她的语气、状态并无差别。
“怎么做到一直轻声细语、极富耐心的与孩子沟通?”“第一是因为喜欢孩子,第二是保持好奇。因为要用平和心去与孩子链接,这首先要求自己要健康,情绪要平稳,所以在此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己到舒服的状态,这份工作就像是一个修为过程,”。
为帮助孩子,曾在教室外站一节课、同孩子趴在地上
程海燕回忆到,她曾遇到一个疑似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当时学校因孩子捣乱,正在劝退孩子。”程海燕说,后来与孩子及家长进行初步沟通,“喜欢上什么课?”“画画课,因为画画课的老师看着我说话”,随后她便来到了孩子所在的学校进行行为观察,但受到老师的阻拦,“老师不愿让我在教室观察孩子,最后我在窗外站着看了孩子一节课。”程海燕说,观察后发现孩子并不是多动,而是带有一种反抗,便建议家长为孩子更换学校,同时对孩子进行近两年的干预治疗后,孩子已无大碍。
“其实遇到不理解的老师、家长是工作过程中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建构自己。”程海燕说,除此之外,她也曾遇到过暖心的时刻。
10多年前,程海燕遇到一个5岁的自闭症孩子,“孩子趴在地上上课,来医院后,她也不看我,直接趴到地上,将耳朵贴在地上,”程海燕说,为搞清楚孩子在干什么,她便学着孩子的样子,趴在孩子旁边,10多分钟后,她发现孩子在听脚步声,“来了,有人来了”,她与孩子同样惊喜,就这样,她便与孩子建立起了联系,在后来的沟通中,孩子也格外信任她,经过多年治疗,孩子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能得到孩子的信任是最让我欢喜的事情,看着他们经过沟通正常生活也是最令我们雀跃的事情。”程海燕说。
2000年,程海燕大学一毕业便开始在陕中二附院注意力培训中心工作,2003年,注意力培训中心更名为儿童保健科,20多年过去了,她见证了许多孩子的成长,科室也见证了她的成长。未来,她想从人才引进、课程培训、舒适化预防接种等方面,让科室更上一层楼,同时将技术下沉至社区,帮助更多孩子及家长。
华商报记者 杨宁 编辑 牛佩瑶 朱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