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打工十年,听说村上发展手工馍产业立马回乡创业,50多岁的田兴乐夫妇办起手工馍店,收入不比打工挣得少。而这也得益于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带动。

去年9月以来,渭南市临渭区丰原镇丰原村放大当地传统面点优势,采用“党支部+专业公司+专业农户”的模式,成立村集体公司发展手工馍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资料图)

村上发展手工馍产业 打工夫妇回乡创业开店

7月25日下午4时许,在丰原村的二嫂手工馍店,店主田兴乐和妻子忙完当天的蒸馍工作,坐在空调房里休息。田兴乐今年52岁,之前十年一直在西安蹬三轮送货。

去年9月,得知村上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发展手工馍产业,他和妻子商量后率先响应,走上返乡创业路。

回乡后,夫妻俩创办了手工馍店,一边对自家院子按作坊要求改造,一边学习。田兴乐的妻子说,馍店开起来,才发现这和以前给乡亲们帮忙蒸馍大有不同,“最大的区别是量大,最多时候一次要蒸40笼馍,忙得手忙脚乱都想抱着面袋子哭。”

但摊子支起来,再苦再难也要坚持。田兴乐夫妇每天起早贪黑、互相鼓励,很快掌握了窍门,生产的手工馍也广受欢迎。

如今,田兴乐已成为丰原村发展手工馍产业的中心户,最近每天要用掉10袋面粉,把一袋面蒸成馍挣50元,减掉雇用工人的工资和水电气等成本,每天净利润近300元。在他的示范下,同村还有2户村民也加入手工馍产业。

“一个月,下来不比原先打工挣得少,还能照顾家挺好。”田兴乐说,返乡创业能快速步入正轨,也得益于村集体公司从管理到销售的大力支持。

把长寿塬的麦子磨成面 用长寿塬质朴蒸出良心馍

丰原村党总支书记田安民介绍,丰原包子、手工馍等传统面点在渭南城区周边小有名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党支部经过思考,要让村民足不出户挣到钱,就要把这个优势放大。

于是,采用“党支部+专业公司+专业农户”模式,联合一家商贸公司成立了村集体公司——渭南聚农兴食品有限公司,制定标准,把有条件的农户组织起来,制作传统酵面手工馍统一销售。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粮食生产,流转土地300亩,种植有长寿塬特色的高品质粮食作物。

“要把长寿塬的小麦、黑小麦和杂粮等,磨成长寿塬的面,用长寿塬人的质朴蒸出长寿塬品牌的馍。”他说,去年10月至今,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整合了剩余劳动力、闲置宅基地等资源,发挥出了本地传统面点的优势。目前小馒头大产业已步入正轨,村集体公司也在产业发展中,获得了约1万元收入。

下一步,还要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手工馍产业中,将干馍、油馍等传统面点也推广出去;同时继续拓宽销售渠道,让长寿塬的手工馍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村集体公司获得的收益,除继续扩大生产外,还将拿出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让全体村民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编辑 杨托 郭乔娜

关键词: 专业公司 集体经济 公司发展 粮食作物 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