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青岛工业正在打破“横向”扩张的空间路径依赖,转向“纵向”布局,向空中拓展空间。

今年上半年,在城阳区,均和云谷·青岛未来创新园首批次楼座封顶。项目建成后,主要引进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及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相关企业,将打造成为青岛高层工业楼宇经济的样板。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项目(创芯汇)竣工。作为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首个“工业上楼”项目,该工厂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

眼下,位于即墨区的联东U谷·青岛智造港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这里将竖起多栋配备专业货梯的工业楼房,成为都市型产业集聚地……

联东U谷·青岛智造港项目规划图

这些项目相继落地,是青岛推动“工业上楼”,打造都市工业的积极尝试。

土地,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尤其对于青岛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工业上楼”这一向空间要资源、要效益的产业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破题的重要方向。

作为较早出台相关政策的城市,青岛对“工业上楼”的探索和实践已有多年。在市南、市北、崂山、城阳、西海岸新区、即墨等区市,一批工业楼宇正加快建设。青岛的“工业上楼”项目形成了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化推进格局。

当前,青岛正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低效片区(园区)的开发建设是重点之一。“工业上楼”是提容增效存量产业用地的有效模式之一,将为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亩均产出提供支撑。

01

探路“工业上楼”,是时候了

城镇化与工业化进一步深化,土地资源紧张、土地成本攀升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产业发展的瓶颈。全球范围内各城市、尤其是各发达城市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如何挖掘存量用地潜能、提升土地效能、拓展产业空间。

上世纪80年代,为应对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现状,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出现了一批“堆叠式厂房”,针对某些中小型企业,创建了集研发、制造、仓储和办公多功能一体化的工业空间。“工业上楼”概念逐步形成。

10年前,“工业上楼”开始在国内前排城市落地实践。2012年,深圳投资打造的全至科技创新园,按照“厂房+写字楼”的复合标准建设了23层的科创大厦,定位研发、办公、生产一体化,将工业空间向上大幅拓展。

推动“工业上楼”是一举多得,不仅有助于破解空间难题,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集聚协同的效益,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基于上述原因,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工业上楼”。目前,深圳、佛山、东莞、中山、苏州、杭州、嘉兴等多地已相继出台“工业上楼”相关政策,从政策上明确了“工业上楼”的产业导向、开发要求、扶持条件等。

东莞松湖智谷工业楼宇项目

工业是青岛经济的“脊梁”,撑起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跃迁。青岛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高举“制造强市”的大旗,将“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写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今年以来,青岛着力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通过全新的产业载体模式盘活存量土地,溢出更多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新载体集聚高含金量产业,进一步提升土地效益。“工业上楼”是突破口之一。

02

“向上”发展,青岛在行动

对标先进城市,青岛的土地效益并不高,工业用地产出与杭州、成都、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提高亩产尤为迫切。

作为产业发展空间载体的青岛各区市,开始了对“工业上楼”的探索。

2018年5月,城阳区发布《加快高层工业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山东省率先提出“工业上楼”,同年,引进了高层工业楼宇项目——联东U谷·夏庄智造园。

2020年3月,为了推动“工业上楼”,西海岸新区发布了13条扶持政策,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与现代商贸、科技创新服务融合发展的“都市型工业”新业态。

中德生态园工业上楼示范项目

同年,在市北区,青岛市首个新型产业用地示范项目——“工业上楼”产业园开建。

今年,青岛启动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把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作为一大主攻方向,划定10个重点片区和园区,以点带面带动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

通过推进低效片区再开发,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导入新产业、焕发新生机。

“盘活低效用地不是一味地把产业,特别是工业往外迁,而是要努力保留创新创意空间,结合产业特点,发展都市工业,让工业向上寻求发展空间。”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事长宋军这样说。

为盘活这些低效片区(园区),各区市鼓励引导“工业上楼”。

在李沧的楼山区域,今年被楼山街道招引来的青岛粤浦润海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完成登记落户。下一步,粤浦科技将在青钢片区北侧200余亩地块建设工业楼宇,计划总投资超过百亿元打造“工业上楼”产业园区。届时,这个区域将形成大型工业产业园加居住的生态空间。

在城阳区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及周边区域,已经成型的青大工业园是高层工业楼宇的先行样板。该项目是全国首例全装配式的工业高层楼宇,原本占地只有3万余平方米,通过向上生长,总建筑面积拓展到了11.2万平方米。楼宇跨度达到了15米,楼层负荷高达1.2吨/平方米。未来,产业园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形成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相关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

对老四方工业区,市北区已经明确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将依托产业基础推动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布局,建设工业焕新的“创新四方”。

03

工业要“上楼”,急需“扶一把”

在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推动下,青岛的“工业上楼”迎来加速推广的窗口期。

不过,作为一种新模式,各地对“工业上楼”的探索研究还需深化。比如,如何才能让工业企业愿意“上楼”?如何在产业聚集、人口结构、产值效益、城市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层面形成良性循环?

事实上,“工业上楼”不是厂房简单堆叠,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厂房层高、承重、隔振、吊装、物流等问题;“工业上楼”也不仅是为了降低工业企业的成本,而是要更好地满足新兴产业的个性化生产需求。

比如生物医药企业的厂房,要满足生产工艺和空气洁净度的要求;精密仪器制造对振动较为敏感,建筑设计就要有减振措施;生产企业涉及大型机械设备的“上楼”,厂房的层高、承重等建设标准要达到相应标准。

推广“工业上楼”一定要规划先行,根据自身实际和项目类型,量身定制。

建设之前,先确定适合上楼的对象。地方政府要做好产业规划,进行产业引导,园区开发者则根据产业规划,结合“工业上楼”的限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产业,再依据产业特性,企业特质,进行前瞻性的园区规划、建筑设计。

今年1月,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内的“城阳第一高楼”封顶,它是城阳区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O)项目。这座工业楼宇还未投入使用,就已被企业预定。青岛诺安百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潘强说,“园区定位符合我们的产业类型,可以满足我们多重需求,期待正式入驻工业楼宇项目后,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针对入驻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和服务,高层楼宇只有满足了企业的基本需求,企业才有可能愿意上楼。

工业企业愿意“上楼”只是第一步,在“上楼”过程中和“上楼”以后,对于这一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政府和园区能否给予全流程的、创新性的精准服务,至关重要。

今年两会,青岛市政协委员沈芳提出推动工业上楼,创新产业空间模式的提案。她表示,近年来,青岛各区市围绕产业发展、工业上楼及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工业上楼的相关政策。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应精准扶持工业上楼的相关企业,给予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工业上楼”。

实践证明,“工业上楼”用好了,可以助力低效片区破题,产业升级,城市高质量发展。青岛应尽快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本着做精做细做优的原则,扎扎实实做好每个“工业上楼”项目,摸索出一条适合青岛的都市工业道路。

作者|长亭 策划|沈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