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青岛“蒜薹之乡”平度仁兆镇6.3万亩蒜薹迎来丰收,今年蒜薹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1元创历史新高,今年预计该镇蒜薹总产5万吨,收入突破5亿元,一根根蒜薹成为仁兆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条条”。

蒜薹迎来收获季,客商慕名前来收购


【资料图】

位于大沽河畔的平度仁兆镇作为青岛市的大蒜主产区,也是远近闻名的“蒜薹之乡”。进入5月,蒜农们迎来了蒜薹采收季,广阔的大蒜地里,到处是采收蒜薹的人群。“今年开市行情还可以,收益还不错。”种植户说,蒜薹顶端开始打弯时是收获蒜薹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将蒜薹抢收销售到市场或存入冷库,不仅蒜薹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口感和品质也下降很多。

来自临沂的蒜薹收购商早早来到收购点,准备收购1万斤蒜薹。“平度仁兆蒜薹质量好,根本就不愁卖。”虽然蒜薹刚刚上市,已经有200多名外地收购商慕名来到仁兆镇当地收购蒜薹。

据青岛锐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仁兆蔬菜经营主体联合会会长吕仁智介绍,今年当地蒜薹产量高,每亩产量在1700斤左右,而且质量好,没有病虫害。而对于菜农来说,最关注的是蒜薹价格,据悉,今年蒜薹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1元,比去年价格高出不少,创历史新高,每亩蒜薹能为菜农带来7、8千元收入。

据介绍,今年,仁兆镇大蒜种植面积6.3万亩,预计蒜薹总产5万吨,收入突破5亿元,蒜薹成为仁兆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标准化种植,蒜薹产量、品质双提升

青岛平度市仁兆镇紧邻大沽河,土地肥沃,是青岛市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仁兆镇自古就有种植大蒜的历史,大蒜是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仁兆蒜薹被农业部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的“沽河”牌系列蔬菜,被农业部和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有了这块金字招牌,仁兆蒜薹掀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

为了将地标产品的种植标准推广下去,让广大老百姓转变传统观念,接受这种标准化种植方式,该镇以蔬菜经营主体联合会、农业合作社、庄户学院为依托,一方面发动合作社种植大户率先采用标准化种植示范,从选种、播种、覆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到蒜薹收获,一步步做给菜农看,让种植户看到标准化种植带来的高产和优质,不仅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30-40%,而且蒜薹的品质也有大幅提升,常见的病害也没有了。

另一方面该镇利用2012年8月创办的“庄户学院”,对该镇和周边种植户进行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的同时,还邀请标准化种植大户走上讲台当“教授”,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农民,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最新、最直接的技术。十年多来,庄户学院累计培训8万多人次,其中有510名农民获得了国家信息库备案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因此大蒜的标准化生产得到迅速推广。

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避免丰产不增收

仁兆蒜薹之所以深受各地客商青睐,不仅是因为品质好,而且还耐储运、口感佳、绿色安全,多年来,不管市场价格如何,许多客商都会优先来仁兆收购蒜薹。来自烟台的收购商李先生说,他今年62岁了,因为质量好、价格公道,他来仁兆收蒜薹已经连续20多年,当地的很多蒜农都认识他。像这样的多年固定客商,在仁兆蔬菜协会备案的有100多位。到了收获季,沿路收蒜薹的烟台、临沂、大连、江苏等外地车辆到处可见。

近些年来,随着本地蔬菜保鲜产业的发展,兴建了蔬菜保鲜库150多个,蔬菜储量70多万吨,当地客商也加入了货源争夺。这样,就出现了各路客商扎堆抢收哄抬价格,一看价格太高外地客商又竞相撤离、本地客商打压价格的现象,这其中伤害最大的就是农民,价格的不稳定就导致了收入的不均匀,经常有些农民因为采收蒜薹的时间早晚不同导致“丰产不增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2007年以来,该镇农民们自发成立了100多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农民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由合作社和客商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价,既给农民保了底,又让客商吃了定心丸,不至于出现农民盲目种植、市场饱和无客商收购的现象。

今年,该镇引进了“套餐施肥”新技术,增加大蒜的抗逆性,提前预防病虫害,增强大蒜的活力,更加适合大蒜生产的全过程。并且,肥料供应商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毛钱的价格对使用“套餐施肥”的蒜薹进行收购,在保证了农民销售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记者 宋祖锋 通讯员 崔汝平 杨雪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