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新药研发、检验检测、干细胞、生态农业等产业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康谷”

园区简介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青岛高新区核心区,由北科建集团投资建设运营。园区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规划总占地约57公顷,包括孵化中心及配套商住区。其中孵化中心占地面积9.54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紧抓青岛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园区聚焦高新区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为核心的“1+2+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完善服务体系,聚集培育优质项目资源,助力加速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区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和发展。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山东省及青岛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

走进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排排弧形建筑错落有致,这里是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的集聚区之一。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主要方向,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行业领先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拥有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中心,建设了符合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不同层高的载体,吸引了新药研发、检验检测、干细胞、生态农业以及政产学研领域的众多优秀企业入驻,诞生了两种国家1.1类新药。

生物医药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青岛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列入十大新兴产业,将产业机遇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效。青岛高新区聚焦医疗医药产业,不断完善要素保障,提升产业集聚度,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康谷”。“园区目前入驻80余家企业,在园区的支持与助推下,企业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1项、省海洋科技创新奖1项;园区培育省瞪羚企业1家、市专精特新企业7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运营负责人徐萌说。

走进园区的菲优特检测公司,其环形走廊两侧的专业实验功能间让人印象深刻,这里拥有约3000平方米的独立实验室,包括分析检测室、分子生物学室、蛋白室、细胞室等十余个功能间。依托青岛市生物技术药物公共研发平台,菲优特检测可为生态环境、水产养殖、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研发分析等专业领域提供一站式检测、分析、研发、咨询。“服务海洋战略,为生态环境和水产养殖领域提供检测、分析、研发和咨询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针对青岛市海洋养殖客户需求,平台还开发了针对各类鱼病、虾病诊断检测技术以及饲料成分、海水养殖环境的检测服务。”菲优特检测总经理金志伟说,目前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项,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2项,今年计划申请4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著13项。

在新药研发方面,园区企业康立泰生物医药(青岛)有限公司现阶段致力于国家一类全血象恢复新药KLT-1101的研发,KLT-1101于2017年10月在全血象恢复方向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于2019年12月在治疗晚期实体瘤方向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目前,KLT-1101在全血象恢复方向的临床II期试验已顺利开展。在兽药研发方面,青岛欧博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致力于创新宠物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欧博方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个全球专利创新宠物用化学药(1.1类)“维他昔布咀嚼片”于2016年3月18日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药证书,实现了中国自主创新宠物药零的突破。

坐落于高新区的康复大学(筹),在为青岛医疗康养领域带来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将为青岛医疗医药康复相关产业的聚集和“拔高”带来新的可能。“目前,康复大学已经有两个团队入驻园区研发办公,园区公共研发平台为康复大学研发团队进行专业的检验检测以及学术支持,此后还会有较为深入的合作计划。”徐萌说,下一步,将依托高新区打造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产业的“1+2+1”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和创新赋能为使命,深耕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吸引更多行业头部企业入驻,形成引领带动效应,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记者感言

“链”出一流产业集群

最贴近人类生命的长度与质量,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实力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锚定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青岛,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突破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链之一。在这条黄金赛道上,青岛正蓄能发力。

园区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自主研发的全球专利创新宠物用化学药(1.1类),实现了中国自主创新宠物药零的突破;国家一类全血象恢复新药KLT-1101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在一定程度上,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是青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一面镜子。与此同时,园区也与康复大学(筹)、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大学等联动,形成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在看到生物医药这一朝阳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其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的特点,一方面需要久久为功抓创新,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创新链、生态链、资金链、人才链、应用链、企业链”同频共振、同向聚合,才能促进产业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