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厄尔尼诺状态形成,并预测2023年7-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且“至少为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会对全球气象产生重大影响,带来更多的极端气象灾害,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球农作物生长,扰动全球农产品价格。短期,近期厄尔尼诺将主要影响我国种植产业,扰动相关农产品供应,刺激优质种子需求,结构性影响相关重要农产品进口。中长期,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提升育种水平和研发优质品种,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必由之路。


(相关资料图)

▍厄尔尼诺状态已形成。

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状态(El Niño conditions),并预测2023年7-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El Niño event)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且“至少为中等强度”。此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已于6月8日发布厄尔尼诺警报,宣布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并预计在2023年冬季发展为强厄尔尼诺的概率为56%,达到超强程度概率为25%。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于6月13日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我们认为,结合多个权威气象机构预测和关键监测指标数据,目前厄尔尼诺状态已至,且进一步发展为厄尔尼诺事件的概率提升。

厄尔尼诺是赤道东太平洋异常升温现象,易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流方向发生逆转,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的现象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如果该现象持续半年以上,就会发展成为“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会对全球气象产生重大影响,带来更多极端气象灾害。当前,受厄尔尼诺影响,部分区域已出现各类气候异常,且正在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1)对全球来说,厄尔尼诺现象会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热量、水蒸气等分布的动态平衡,太平洋周边国家易出现西旱东涝的现象。澳洲东部、印尼、东南亚等区域降雨量减少,易发生严重干旱;南美洲太平洋易出现暴雨和洪水。

2)对中国来说,厄尔尼诺年份下,大概率出现暖冬,东北易出现冷夏,华北、黄淮地区少雨干旱,南方地区易出现洪涝。

全球大宗农产品供应不确定性增加。

厄尔尼诺或将引起全球主要农业生产国降水和气温异常,影响全球农作物产量预期,进而引发大宗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基于历史情况,厄尔尼诺年份下,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印度及泰国甘蔗、澳大利亚小麦和菜籽单产下降。例如,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使得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同比减少13.2%;2002-2003年中等厄尔尼诺事件使得澳大利亚小麦单产降低超50%。近期,天气也成为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交易主题。我们认为,受厄尔尼诺影响,全球大宗农产品供应不确定性增加。

厄尔尼诺将主要影响我国种植产业和部分农产品进口。

我们认为,厄尔尼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主要侧重于种植业,并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

1)扰动相关作物生长。国内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厄尔尼诺年份夏季,黄淮海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概率提升,而东北地区可能更易于出现寒潮和干旱现象,均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例如,1997-1998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东北、华北玉米主产区旱情严重,导致当年玉米产量同比减少18.2%。

2)刺激优质种子需求。一是,高温干旱预期下,农户会优选具备耐热、耐旱、抗逆性高的品种;二是,粮价景气预期强化,进而刺激农户对优质品种的需求。

3)结构性影响农产品进口。我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包括大豆、原糖、棕榈油等。厄尔尼诺背景下,全球农产品供应结构性趋紧,推高相关农产品进口价格,并通过农产品之间的普遍替代性,推高农产品整体价格。若厄尔尼诺状态持续,我国原糖和棕榈油进口价格或将提高。

仍需同时关注其他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

我们认为,鉴于农业气象的极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持续高度关注各类其他因素。

1)厄尔尼诺状态并非等同于厄尔尼诺事件。当前仅刚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其是否可持续,仍有待观察。

2)除厄尔尼诺外,全球极端天气还受其他多个气象系统的影响。例如,2023年以来,北极海冰面积屡创历史同期最低值,导致对太阳光的反射减少,进而可能带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高温。

3)气温和降水之外,其他方面也不容忽视。例如,当前巴拿马运河和莱茵河水位已降至历史最低位,或将严重制约大西洋-大平洋海运和欧洲内河航运能力和效率;当前加拿大野火严重,且燃烧面积创历史新高,或直接造成农作物被毁。

风险因素: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仍存在不确定性;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不确定性;厄尔尼诺现象与其他气象系统叠加;全球粮食贸易政策;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

投资策略。

厄尔尼诺将增加我国农产品供应不确定性。短期来看,今年的厄尔尼诺或将提升我国玉米主产区高温干旱概率,进而刺激耐高温、耐旱、抗逆性能高的优质品种需求。中长期来看,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提升育种水平和研发优质品种,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