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开窗见绿让人心情愉悦。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绿色”正在成为“人民城市”实践中一抹动人的 “底色”。

上海正发力公园城市建设,到“十四五”末将拥有千座公园。构建绿色低碳的公共空间,将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上海万科通过水体净化、植物固碳、创新公共空间、主题公园打造、景观装置艺术等全域生态实践,把公园融入城市肌理,为城市注入活力,与城市自然共生。

以水为媒重塑湖域生态

根据《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上海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75立方米/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

万科在安亭新镇衍生出的莱茵半岛位于掌形湖畔,在设计之初,致力于打造可循环的自然生命系统。万科联合专家研发净化体系,采用纳米级过滤材料和特殊的施工工艺,通过净水治理及水下森林种植,给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掌形湖水可以自我循环与净化。从2019年4月起,约11万方的天然湖域开启了初步治理。目前部分水域从青苔、蓝绿藻、黑泥布满湖底的劣五类水,变为拥有完整生态链体系的二类优质水源,湖水清澈如镜。

建造前期,万科通过对湖畔生活及行为的调研和研究,以适度利用,健康生活为思路,植入休闲度假的体验感,从而打造莱茵半岛“湖畔乐享生活环”,带动整个社区的健身体系及滨水参与性,将原本单一的社区生活融入与自然山水之中,构建全新滨湖居住体验。

“湖畔步道”是一条串联着湖畔生活的线索,联系着休闲、亲水、垂钓观鸟等多重空间。莱茵半岛在沿湖的绿化空间中,适当设置了湖畔烧烤、垂钓这些多元化的体验功能,以富于湖畔更多的生活感和体验性。由环“社区漫步道”进入“共享花园”,就来到了社区居民交流交往,共享自然环境的重要空间,这里是激发社区活力的核心地。

低碳诠释“城市客厅”

对健康的追求让人们对生活、工作半径内的绿化景观需求也日渐高涨。万科在徐汇中城以POD模式对创新公共空间进行了新的探索。

总面积约6.5万方,长度约1公里的徐汇中城绿谷拥有草坪广场、水塘、岩石园等多个景观,就像一个城市的公共客厅。万科用绿色、艺术、运动、科技等元素,把周边商旅、办公、居住人群串联起来,希望通过Park x TOD的POD理念,打造出以交通主导开发和公园生活主导双重引力的都市生活方式。

徐汇中城绿谷分为岩石园、水生植物园、竹园等区域。在1200余平方米的岩石园就有190余种植物,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植物品种。植物园以本土植物为主,辅以城市里少见的稀有种类,使市民获得探索体验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植物科普的园地。植物种类的选取,考虑到生命周期的多样性,让植物园在不同季节,都能有蓬勃生长的可观赏植物。

大景观、多样化的生态公共空间,融汇在徐汇中城绿谷的南北向城市大绿轴中,未来将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目的地之一。徐汇中城绿谷规划了支持不同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涵盖了步行、慢跑、亲子、野餐等功能,步行和慢跑的路线贯穿了整片公共绿地。

以砂积石搭建而成的假山,与各种岩生植物、藤蔓植物共生,营造一种幽深的环境,穿行其间更添一丝神秘感。开阔的路线与静谧的小径互相交错,漫步其中有移步换景之感,“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美好生活在这里得以实现。

从城市中的公园到公园中的城市,是万科践行绿色城市的又一次实践探索,使城市人民环境品质得到巨大提升。

探索绿色低碳社区

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技术,降低社区碳排放,提高社区固碳能力,建设生态零碳社区,成为碳中和的社区探索之道。

从2021年初,万科天空之城联合上海辰山植物园进行景观体系的植物策划,将“碳汇与碳中和效应”作为评价体系,通过计算项目整体的碳汇效益优化植物配置,规划适配的绿植空间,选用高固碳植物营造园艺、亲子和疗愈等绿色活动空间。

为落实高碳汇,天空之城因地制宜地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包括滨河植物园,试车线植物园,住宅地块内的2个不同主题的植物模块等,旨在打造立体、多维、共生的绿色生态系统。

滨河植物园自西向东置入蔷薇园、湿生花园、彩叶草坪、杉树水岸、樱花园等多个主题分区,每个分区有各自的特色植物形成核心场景,尽可能地发挥植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住区植物模块分别设定:以冷色调香草类植物为主的“情绪疗愈花园”、重视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儿童认知植物园”、特色屋顶生境的“试车线植物园”、引入鸟类食源、营巢植物的“鸟基地植物园”等植物群落,打造出高观赏、可持续、可进入的宜居生态环境。

绿色低碳是未来城市理想生活的关键词之一,也是“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价值所在。城市的活力在于人的活动,而城市建设的根本也是为了适应新的人对空间的需求。万科作为公园理念的践行者,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韧性提供新方案,通过不断迭代与升级,回应人们对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的期许。

关键词: 为城市注入活力 万科持续探索绿色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