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递交招股书6个月后,润华物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市申请状态为“失效”。
润华物业于2021年6月29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至今日正满6个月。
与大多数物管企业不同的是,润华物业定位为医院及公共板块的服务供应商,于1996年成立,拥有25年物业管理经验。
大多数在管项目位于山东省,且部分位于北京及深圳等一线城市,在管项目涉及医院、政府、企业、公共机构等领域。
非典型物企
润华物业在招股书披露,医疗物业一直是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医院物业项目有30个,占据2020年总收益29.8%,住宅物业收入占比仅8.7%。
医院物业在物管行业内并非热门领域。
通过2021年上半年物企拓展情况来看,以住宅领域为主的物企收并购潮流之下,非住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物管企业通过在非住市场跑马圈地,提前抢占赛道实现多产业布局的未来探索。
在这其中,公建物业、商办物业、学校物业等占据较多比重,医院物业由于存在一定技术壁垒,关注度较低,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间。
但同时该赛道的竞争也就相对而言更小,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或许是一片得以弯道超车的新蓝海。
从财务表现看,2018-2020年,润华物业营收分别为3.41亿元、3.97亿元和4.86亿元,毛利分别为0.42万元、0.68万元和1.03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2.4%、16.8%及21.2%。
根据招股书,润华物业收益绝大部分源自独立第三方客户,分别占2018财年、2019财年及2020财年总收益约85.6%、88.6%及80.2%,来自于关联方的收益占比分别为14.4%、11.4%和19.8%。
润华物业主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获取新物业管理协议,2018财年、2019财年及2020财年,获取物业管理协议的中标率分别约为37.3%、28.4%及32.5%;相关年度的续约率分别约为87.1%、87.4%及90.6%。
“逃离”新三板
公开信息显示,润华物业曾于2016年3月挂牌新三板,2019年8月摘牌。
润华物业于“终止挂牌”公告中称,此举是根据公司对长期发展战略以及资本道路的规划,同时为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新三板转战港股,润华物业并非首例。
2021年7月,经历“延期上市”的德信服务正式于港交所挂牌交易,此前也曾经历新三板退市。
当时的德信服务还是“盛全物业”,2015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后由于“筹资效率较低”,于2018年12月正式摘牌退出新三板。
与盛全物业同时期退市新三板的还包括嘉宝股份、鸿坤物业等,后分别更名为蓝光嘉宝服务、烨星集团,并同样选择登陆港交所上市。
远洋服务的前身“远洋亿家”亦曾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2018年退市后更名转战港股。
近年来,不少物管企业从新三板退出后改道港交所。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港股市场活跃度更高,更利于物管企业扩宽融资渠道、做大规模。
而在德信服务从新三板退市并选择港交所上市后,也有相关人士称,德信服务需要资金补充现金流以及扩大规模的目的明显。
但随着物管企业纷纷赴港上市掀起热潮,港交所门槛也宣布提高。2021年5月,港交所称自2022年1月1日起,将把主板上市盈利规定调高60%。
对于部分计划冲刺港股,但规模偏小、财务数据并不亮眼的物企来说,未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难度将有所增加。
在此情况下,不少企业选择在新规实施前完成上市,于是也迎来新一波“港股上市潮”。
上市前路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市物企中近半数为港股上市。
2021年截至8月底,共11家物业服务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港股上市企业为7家,上市时间则集中在1月和7月。以此向前推算,递交上市申请时间则集中在2020年7月前后和2021年1月前后。
据观点指数研究院此前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4日,除去招股书已过期的物企,港交所交表排队等待上市的物业服务企业数量达到16家,而已挂牌交易的物业企业数量为51家。
其中,几乎所有物企都或多或少具备房企开发商背景。
事实上,润华物业所属公司为润华集团,后者旗下有两类产业,即润华物业和润华汽车,创始人栾涛在汽车领域更为人熟知。
从汽车到物业,非房企开发商属性的母公司,或多或少使润华物业的前进步伐少了一些助力。
资本市场并不会因缺少了母公司的背书,将一家优质企业拦在上市门外,做精做专有利于赢得更多关注。
在港交所上市门槛调整、物企待价而沽等多重影响之下,中小物企冲击资本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少,但这一市场也将更冷静、更审慎。
关键词: 润华物业招股书失效背面 非典型物企上市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