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笔者居住地社区的党员“双报到”工作由疫情防控转为垃圾分类、看桶守桶护桶等相关工作。笔者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切实经历了首都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有序推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了组织领导。2020年4月下旬,为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抓好垃圾分类工作,北京市组织召开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出席会议。为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北京市成立了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指挥部。市级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政策指导组、物业管理组、社区工作组、执法保障组、监督检查组、宣传动员组7个工作组,成员单位包括27个责任明确的市级部门。区和乡镇、街道也明确相应责任部门、责任人。
加快了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自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住宅小区、胡同、街巷,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商场、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等管理单位或责任单位,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和要求,分别设置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截至7月底,共新建改造分类驿站436座,确保全天有专人值守,实现面对面服务指导和质量监督,同时具备积分兑换、宣传教育的功能。完成2.2万组分类桶站提升改造,喷涂垃圾分类标志,公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和收集单位信息、监督电话,张贴宣传资料等。完成1082辆运输车涂装工作,占年度计划的41.6%。完成208座密闭式清洁站改造。
加强了政策指导。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行动方案》《垃圾分类减量四个实施办法》,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组织有关单位制定了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北京市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北京市社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和密闭式清洁站新建改造提升技术指引。北京市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对单位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学习、培训。社区、居委会组织辅导员、志愿者手把手辅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据统计,目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在80%以上,97%的居民小区开展了宣传活动。市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明显增强,投放准确率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了党员引领作用。北京市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党组织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在职党员签定《生活垃圾分类承诺书》,承诺自觉履行《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法定责任和义务,树立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责任主体的意识,遵守社区居民公约。严格分类、正确投放,主动劝导乱投乱放行为,并带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争做模范个人和示范家庭。开展“双报到”工作,积极参与社区(村)垃圾分类,做好看桶守桶护桶等相关工作,落实好“报到明身份、居家作表率、参与有作为、调研出主意”要求,做垃圾分类的宣传员、指导员、调研员。
生活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是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前,北京市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共有40座,其中焚烧设施11座,生化设施19座,填埋设施10座,现有处理设施运行平稳,可基本满足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其中焚烧和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方式占比达到72.2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7%。此外,全市还有9座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焚烧设施采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尤其对二噁英和烟气严格控制,部分排放指标远严于国家标准。生化设施厂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将有机质含量高的厨余垃圾转化为富含腐殖酸的产品,实现资源化再利用。现填埋设施以焚烧残渣填埋为主,最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全面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看到有老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线下培训,有在职党员或社区志愿者同自己的孩子一起看桶守桶护桶、清理垃圾驿站和垃圾桶卫生、指导居民分类垃圾等,实感欣慰。
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建基层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都有着重要意义。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础是源头分类,难点是习惯养成。要坚持从推动人民群众习惯养成、加强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刘银祥)
关键词: 北京生活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