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向粉丝推销各种商品,在这种模式中,平台、网红和商家都各有其利,属于利益共同体,但对粉丝或购物者而言,则面临利益损失的风险。

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尽快改善监管。

近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杨红灿就“网红食品”的安全保障问题作出了明确表态,将对“网红带货”和“网红食品”加大检查和打击力度,“刷单”“假评论”等违法行为将受到查处。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视频内容爆发式增长,“网红现象”大热。网红自带的流量产生了一种新商业模式,即“网红带货”。网红向粉丝推销各种商品,在这种模式中,平台、网红和商家都各有其利,属于利益共同体,但对粉丝或购物者而言,则面临利益损失的风险。

因为已有的大量事实显示,“网红带货”背后虚假宣传泛滥、产品质量不过关、直播数据造假成灾、暗藏灰色产业链、付款方式随意、退换货维权难等问题大量存在。“网红带货”是现今网络最热的现象,也是相当灰暗的商业模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及市场健康的运营环境都因此受到冲击和挑战。

作为新兴事物,“网红带货”本身具有商业上的积极意义,他能将商家与消费者通过自己的推销直接发生联系。这对那些中小企业具有吸引力,毕竟他们可能拿不出多少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网红带货”则具有很高的销售效率且成本较低。网红则通过社交化、娱乐化的方式将自己的粉丝群体转化为产品消费者,以营销的方式实现价值变现。

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对商家和网红都具有很高的转化率,在利益的刺激下,难免有一些不良商家参与其中,而网红为了利益则会同流合污,比如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权益得不到维护等现象。当“网红带货”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后,一些商家通过刷数据造假等方式批量制造假“网红”、假点赞数、假销售量等,不利于商业环境和消费者利益。

因此,“网红带货”现象里面,存在假冒伪劣商品、假网红公司等,存在虚假广告宣传、商业欺诈等问题,需要监管部门积极介入检查和监督,加强市场环境治理。目前,中国《广告法》《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网红带货”涉及的虚假宣传、数据造假、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问题都已有较为完善的规定,不存在立法缺失,也不存在治理部门缺位,需要的是加强执法。

“网红带货”现象有一种特有名称,即“割韭菜”。这个词发源于股市,是指庄家通过制造概念、传播虚假利好以及通过价格操纵吸引广大散户跟风,高位接盘后损失惨重。再比如一些P2P公司通过高息欺骗投资者。“网红带货”也是通过自己庞大的粉丝群体利益变现,很多网红对粉丝消费者的权益并不负责。

“割韭菜”的本质是强势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通过欺诈的方式坑害弱势一方。这种方式屡见不鲜的原因在于,施害者得不到惩罚,受害者的利益得不到维护,就会吸引更多人模仿这种方式,利用法治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利用不同地方执法不严的漏洞,不断重复“割韭菜”的故事。我们不仅要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更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消费者、投资者的商业环境。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看,“网红带货”现象也缺少积极的社会意义。全球社交媒体崛起的一个直接、普遍的后果,是导致年轻人产生更多压力和焦虑。一些机构研究的结论认为,社交媒体让年轻人因焦虑而抑郁。不仅表现在人际压力方面,还包括商业消费攀比。“网红带货”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并非因为需求,而是为了存在感、社交等目的。这也是年轻一代大量“透支消费”的主要原因。年轻人的压抑感带有很强的潜在的破坏性。

“网红”和“网红产品”大多都是“昙花一现”,产品周期短。因此,更倾向于在短期内用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利益套现,所以,更需要严格的监管。事实上,割韭菜现象不断变化花样,层出不穷,主要还是需要加强执法问题,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尽快改善监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