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专家提出建议——
评估风险 理性留学 确保安全
【访谈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矿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翟石磊
中国矿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许善品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6月9日,中国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发生的多起针对亚裔的歧视性事件,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做好风险评估,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为了帮助广大留学生及其家长在了解澳大利亚当前形势和留学趋势的情况下作出理性决策,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张琳,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喻常森,中国矿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翟石磊,中国矿业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许善品,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蕴哲,分析了澳大利亚亚裔歧视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为澳大利亚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
澳大利亚对亚裔种族歧视行为明显上升
记者: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澳大利亚从政府官员到民众的言论和行为都表现出对华的不友好,甚至发生了多起歧视性事件。能否简要回顾一下澳大利亚发生的一系列相关事件?
张琳: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澳大利亚政府某些官员与某些媒体频频挑起“中国威胁论”,恶意抹黑中国,煽动澳大利亚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对中国和华人产生敌意,导致澳大利亚发生的对亚裔的种族歧视行为明显上升。据《悉尼先锋晨报》报道,澳大利亚一家独立智库机构“Per Capita”开展的一项关于对亚裔歧视调查显示,从4月2日到6月7日,澳大利亚境内发生386起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事件,包括辱骂、暴力威胁、恶意吐唾沫甚至人身攻击等。该机构比较了同期在美国的亚裔种族歧视数据,发现在澳大利亚的亚裔种族歧视明显多于美国。
喻常森:
近年来,中澳外交关系整体出现下行趋势。新冠疫情发生以后,澳大利亚呼吁相关国家组成联合调查组,要对新冠疫情起源展开独立调查。中国政府针对澳大利亚的这种不友好和不负责任的做法,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政策。中澳关系的矛盾和变化也反映在澳大利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上。
翟石磊: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澳大利亚国内针对中国、华人乃至亚裔的歧视现象层出不穷,“白澳主义”余毒未除。比如,一些澳大利亚政客和媒体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很多在澳华侨华人遭受言语侮辱甚至围攻伤害;一些华人和亚裔家庭财产遭到破坏,华人和亚裔在日常工作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多个城市出现带有对华种族歧视意涵的涂鸦或文字。
记者:
留学产业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支柱。澳大利亚关于歧视亚裔的言论和事件势必会对中国留学生,甚至对整个留学产业造成不利影响。澳大利亚教育界对此作出了哪些反应?
许善品:
澳大利亚有23.8%的学生来自海外,来自留学生的收入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来源。对于澳大利亚高校来说,中澳教育交流关系重大,中国近年来一直是澳大利亚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经济收入来源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留学生尤其重要,几乎占到1/3。因此,澳大利亚高校非常重视中国留学生,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中国留学生的利益,尽量减少因为中澳关系紧张而给留学生带来的冲击。
虽然澳大利亚教育部门有改善中澳关系、提升中澳教育交流的良好愿望,但受澳大利亚安全部门和国防部门不断推行强硬反华政策冲击,未来中澳教育合作前景不容乐观。而且,澳大利亚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中澳教育交流不可能脱离中澳政治关系而存在。所以,澳大利亚教育界已经通过媒体、游说等方式发声,敦促澳大利亚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对华关系,缓解澳大利亚国内的种族歧视现象。同时,澳大利亚教育界也希望中方修改或放松对澳留学限制。
中澳关系恶化给中国学生赴澳留学带来威胁
记者:
近年来,澳大利亚对亚裔或华人的歧视性事件频发,这对于在澳大利亚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喻常森:
据统计,2019年中国各类赴澳留学人数近23万。然而,随着近年来中澳关系的下滑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澳中国留学生面临双重困境压力。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澳大利亚跟随美国,在没有通知中国政府的情况下对中国发出了旅行禁令,致使部分回国度假的留学生无法按时返校复学。他们的航班有的被取消,有的被迫转停第三国返回澳大利亚学习,有的被困在机场接受严格调查,遭受到不公正待遇。
陈蕴哲:
悉尼大学本科学生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表示:“因为外媒的各种言论,我们留学生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差……我们体验到的更多是强烈的不安全感、孤独和学习的不易。”
近年来,澳大利亚个别政客和媒体常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抹黑中国留学生。例如,《悉尼晨锋报》之前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把中国留学生称作间谍,费尔法克斯传媒多次把中国留学生描述为“校内特务”,甚至,澳大利亚某些政府官员警告当地学府当心中国学生,暗指中国学生是间谍。这些错误言论在主流媒体上不断发酵,引发了当地居民对中国留学生的敌视,继而导致许多流血事件的发生。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敌视,赴澳中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毕业后实习、就业、移民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困难。澳大利亚政府有意拖延中国留学生签证,已经影响不少学生的前途和他们的人生轨迹。大量优秀的中国学生,拒绝了其他高校抛出的橄榄枝,铁了心要去澳大利亚学习。但签证不下来,澳大利亚去不了,他们时刻担心入学资格、公派资格、奖学金被取消。即便已经成功入学,不少中国留学生在选择专业、选读课程和进入实验室方面都遭遇不公平的限制。毕业后,有些同学希望留在当地实习、工作或者移民,但来自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家庭的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接受莫须有的政治审查。
记者:
中国教育部发布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反映出中方怎样的态度?
翟石磊:
中国发布旅行和留学预警,旨在强调中澳双方都应对留学生本人和家庭负责。当前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势头不减,长时间、远距离的国际旅行具有更高的风险。试问,如果这些学生因此而被感染,谁来负责?疫情当头,安全为上。
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澳方不能纵容“中国威胁论”发酵,要对双边责任负责。自建交以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能源资源、农牧产品和国际教育出口国。两国关系发展历程证明,良好的经贸关系是中澳关系的压舱石。如果澳大利亚本届政府真的是为本国民众负责,那么,就应该更多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疫情当下,正视现实、担当责任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请留学人员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记者:
新冠疫情暴发后,澳大利亚各大院校陆续停课,在澳中国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据您的了解,澳大利亚高校目前的教学状态如何?为留学生提供了哪些服务?
喻常森:
本学期以来,由于无法进行线下授课,大部分留学生只能通过网络平台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尽管学生缴纳了十分昂贵的学费。同时,疫情期间,由于澳大利亚许多服务业停摆,使过去依靠打工收入缴纳房租等相关费用的部分中国留学生面临生计困难。
记者:
目前,很多澳大利亚的院校已陆续开学,疫情期间回国的留学生需要考虑是否返回校园。这次留学预警的发布,对于留学生的返校和出行有何参考意义?
张琳:
许多国家的高校和中小学将在9月份开学,而澳大利亚大部分高校和中小学会在7月份开学。近期,维多利亚州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发生严重反弹,而该州又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我国教育部于6月9日发出留学预警,提醒公民赴澳留学在长途旅行、开放校园与种族歧视方面的潜在风险,可谓十分及时,履行了对公民告知风险的义务。
喻常森:
面对中澳关系的持续紧张局势以及新冠疫情影响的双重困境压力,在澳的不少中国留学生存在心理焦虑和选择的困境。中国教育部发布赴澳留学预警以后,部分在澳留学生担心回国后在澳学历得不到认证。留学生家长则更担心子女在澳的安全问题。据了解,在澳的部分留学生中,有人正在考虑如果能够实现学分转换,可能转学到新西兰继续学习。一些已经拿到澳大利亚学校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和家长,正在犹豫是前往澳大利亚,还是选择其他国家替代。
记者:
各位专家对未来中国学生的澳大利亚留学计划有何建议?
张琳:
选择出国留学,无论对留学生个人还是整个家庭而言,都是一项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决定。留学经历有利于获得国际视野、丰富人生经历。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部分国家的民粹主义正在抬头,种族歧视的现象也在增加。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继续促进国际交流,增进国际理解,避免非黑即白地看待某个国家、民族,避免同样走向民粹主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低估潜在的风险与可能的困难,避免投入高昂学费的留学生涯付出不可弥补的代价。在目前形势下,留学生与家长在选择留学目的地时,应该持审慎态度,权衡利弊与风险,作出理性选择。
陈蕴哲:
鉴于赴澳留学可能发生的重要威胁,本着对广大留学生及其家庭负责的态度,中国教育部提醒留学人员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记者:
对于未来中澳关系特别是中澳教育关系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许善品:
未来,中澳双方需要共同努力。首先,中澳正常的教育交流、民间往来不应受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干扰。中澳应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心态正常看待两国在人权问题、政治体制问题方面的差异,而不应以先入为主的偏见来看待对方的国内事务。
其次,公共外交是中澳提升政治互信、减少战略误判的重要途径,而教育交流合作无疑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中澳两国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一代,他们受价值观偏见影响较小,也更加务实理性,对多样性文明的包容性更强。中澳应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平等对话搭建平台,让年轻学生成为推动中澳友好的主力军。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是中澳两国共同的敌人,两国人民尤其是两国年轻一代应携手抗击种族主义遗毒,使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本报记者 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