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病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在中华大地迅速蔓延并波及多国。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并采取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疫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影响:有些影响可从数据分析得出,也有些影响可以从社会现象观察中判断。
总体上看,由于担心疫情扩散,人员流动限制必然会带来服务需求的减少,生产、投资与进出口的中断,失业率升高、财政与金融环境恶化等情形,是可以预期的。短期看,对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春节期间这些行业营收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长期看,波及的行业乃至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国内外已有众多关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章,其中又以恒大研究院的文章最为详尽。该文认为,宏观上,对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将带来明显冲击;短期内将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中观上,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受到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则会受益。微观上,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至于影响增长速度多少,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估计。例如,将2003年的SARS作为参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做了一个“初步的评估”:新型肺炎可能令中国GDP减少1.2个百分点。国内专家的研究一般认为,对2020年一季度GDP的影响可能在1到2个百分点,对全年GDP的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甚至更多。
一场叠加春节假日效应的肺炎疫情,骤然改变了国人的生活轨迹:往年喧闹的电影院冷清了;尽管城市交通仍在发车,但不少公交车上只有驾驶员和安全员;尽管不少人家在餐馆预订了春节聚餐,但年三十大多退单了;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几乎见不到人……所有这些均是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受到影响的缩影。
结构上,呈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春节期间在传统盈利行业,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会展业等行业受到冲击的同时,医疗卫生、保健用品、网络服务等一些行业的新增需求迅速出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办公自动化、大健康产业等新业态和新产业迎来难得的机遇。配送和上门服务平台,如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电商,无人零售;同城物流、快递等发展迅疾。短视频、游戏、线上教育等,出现井喷的势头!除与新冠病毒疫情防治有关的医药、医疗器械、卫生防护、洗涤和消毒用品等需求快速增加外,中医药、心理健康等养生保健行业出现增长态势。环境卫生用品和服务、垃圾分类、废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行业也呈快速增长势头。
一般地,受到影响或冲击的行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提供的机会,均要比新产业、新业态大得多,其结果是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必然会降低一个百分点甚至更多。长期看,二季度是回升到6%左右的增长速度还是延续下跌一直到一个新的增长台阶,有待时间检验。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拐点出现的时间,也取决于会不会出现部分地区原有GDP的“挤水分”。如果出现那样的情景,尽管是小概率事件,也需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因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无一不是从人均收入一万美元水平上开始的。
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需要我们科学判断、精准施策。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宁愿把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滞后效应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困难想得大一些,也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政府引导、财政、金融等多措并举,加强集成,守住经济增长底线。宁愿把应对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也不能出现疏漏;宁可把工作做得超前一些,也不能贻误战机。既要全力防控新冠病毒疫情,更要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毕竟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冠病毒疫情与流行性传染疾病一样,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可能比人们的恐慌要小。换句话说,无论是实际死亡率还是传染程度,由于我国采取了精准高效的防控措施,死亡人数并不比美国每年流感的死亡人数多,因而不必引起过度恐慌。人们对病毒性感冒、流感,禽流感(鸟感冒)等概念并不陌生,之所以对新冠病毒疫情产生恐慌情绪,是对“无药治”的恐惧,本质上也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由于人们的恐慌,难免“小题大做”甚至“草木皆兵”;网络上的谣言、错误说法也不少,新冠病毒由空气传播就是错误概念之一。事实并非如此。病毒离开人体就不能存活,接触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新型冠状病毒靠空气传播,任何人都会“无一幸免”的被感染。因此,“带病工作”的原有观念必须改变,防控病毒携带者流动应成为共识;应改变原有按医疗资源为中心的运管模式,而以病人收治、隔离、康复为中心,打赢疫情阻击战。
此次疫情及其救治过程,也暴露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短板”。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冠状病毒,十七年过去了,应对复杂疫情预案、重大疫情战略防护物资及其紧急生产能力等,还是捉襟见肘;基层更是“手忙脚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病疫情是一门专业的事情,公众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传播途径,也不知道怎么防控;无法甄别网络上的说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即使是官宣,前后说法矛盾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关系民众安全感的口罩买不到,超市货架上没有了丰盛的蔬菜,事发多日后才开始安置酒店隔离,均说明我国存在突发事件应对“短板”。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加上恐慌性抢购,势必给疫情防控物资、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等带来异乎寻常的压力。因此,除疫情防控的领军人物储备外,还应有疫情防控的快速反应系统、疫情防控设施和相关产品。
疫情爆发后,我国的检测能力无疑得到世界公认;但信息发布、基层人员的应对、国家疾控部门的专业精神等,与公众期望差距较大。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采取更加果断、更加有力有序、更加科学周密的举措。建议征用医院附近宾馆、饭店等闲置场所对疑似病人进行全面收治、隔离,再进行分类诊治,让所有疑似病人在得到正规诊治前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和起码的护理,以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尽快取得疫苗研发突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防控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基层疾控人员应对突发疫情能力的快速培训,做好疫情防护知识宣传,减轻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
总体上看,由于担心疫情扩散,人员流动限制必然会带来服务需求的减少,生产、投资与进出口的中断,失业率升高、财政与金融环境恶化等情形,是可以预期的。短期看,对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春节期间这些行业营收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长期看,波及的行业乃至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国内外已有众多关于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章,其中又以恒大研究院的文章最为详尽。该文认为,宏观上,对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将带来明显冲击;短期内将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中观上,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受到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则会受益。微观上,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至于影响增长速度多少,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估计。例如,将2003年的SARS作为参照,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做了一个“初步的评估”:新型肺炎可能令中国GDP减少1.2个百分点。国内专家的研究一般认为,对2020年一季度GDP的影响可能在1到2个百分点,对全年GDP的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甚至更多。
一场叠加春节假日效应的肺炎疫情,骤然改变了国人的生活轨迹:往年喧闹的电影院冷清了;尽管城市交通仍在发车,但不少公交车上只有驾驶员和安全员;尽管不少人家在餐馆预订了春节聚餐,但年三十大多退单了;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几乎见不到人……所有这些均是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受到影响的缩影。
结构上,呈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春节期间在传统盈利行业,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会展业等行业受到冲击的同时,医疗卫生、保健用品、网络服务等一些行业的新增需求迅速出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办公自动化、大健康产业等新业态和新产业迎来难得的机遇。配送和上门服务平台,如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电商,无人零售;同城物流、快递等发展迅疾。短视频、游戏、线上教育等,出现井喷的势头!除与新冠病毒疫情防治有关的医药、医疗器械、卫生防护、洗涤和消毒用品等需求快速增加外,中医药、心理健康等养生保健行业出现增长态势。环境卫生用品和服务、垃圾分类、废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行业也呈快速增长势头。
一般地,受到影响或冲击的行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提供的机会,均要比新产业、新业态大得多,其结果是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必然会降低一个百分点甚至更多。长期看,二季度是回升到6%左右的增长速度还是延续下跌一直到一个新的增长台阶,有待时间检验。主要原因在于疫情拐点出现的时间,也取决于会不会出现部分地区原有GDP的“挤水分”。如果出现那样的情景,尽管是小概率事件,也需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因为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无一不是从人均收入一万美元水平上开始的。
减轻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需要我们科学判断、精准施策。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宁愿把新冠病毒疫情对经济社会的滞后效应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问题估计得严重一些,把困难想得大一些,也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政府引导、财政、金融等多措并举,加强集成,守住经济增长底线。宁愿把应对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也不能出现疏漏;宁可把工作做得超前一些,也不能贻误战机。既要全力防控新冠病毒疫情,更要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毕竟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冠病毒疫情与流行性传染疾病一样,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可能比人们的恐慌要小。换句话说,无论是实际死亡率还是传染程度,由于我国采取了精准高效的防控措施,死亡人数并不比美国每年流感的死亡人数多,因而不必引起过度恐慌。人们对病毒性感冒、流感,禽流感(鸟感冒)等概念并不陌生,之所以对新冠病毒疫情产生恐慌情绪,是对“无药治”的恐惧,本质上也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由于人们的恐慌,难免“小题大做”甚至“草木皆兵”;网络上的谣言、错误说法也不少,新冠病毒由空气传播就是错误概念之一。事实并非如此。病毒离开人体就不能存活,接触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新型冠状病毒靠空气传播,任何人都会“无一幸免”的被感染。因此,“带病工作”的原有观念必须改变,防控病毒携带者流动应成为共识;应改变原有按医疗资源为中心的运管模式,而以病人收治、隔离、康复为中心,打赢疫情阻击战。
此次疫情及其救治过程,也暴露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短板”。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冠状病毒,十七年过去了,应对复杂疫情预案、重大疫情战略防护物资及其紧急生产能力等,还是捉襟见肘;基层更是“手忙脚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病疫情是一门专业的事情,公众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传播途径,也不知道怎么防控;无法甄别网络上的说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即使是官宣,前后说法矛盾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关系民众安全感的口罩买不到,超市货架上没有了丰盛的蔬菜,事发多日后才开始安置酒店隔离,均说明我国存在突发事件应对“短板”。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加上恐慌性抢购,势必给疫情防控物资、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等带来异乎寻常的压力。因此,除疫情防控的领军人物储备外,还应有疫情防控的快速反应系统、疫情防控设施和相关产品。
疫情爆发后,我国的检测能力无疑得到世界公认;但信息发布、基层人员的应对、国家疾控部门的专业精神等,与公众期望差距较大。因此,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采取更加果断、更加有力有序、更加科学周密的举措。建议征用医院附近宾馆、饭店等闲置场所对疑似病人进行全面收治、隔离,再进行分类诊治,让所有疑似病人在得到正规诊治前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和起码的护理,以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尽快取得疫苗研发突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防控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基层疾控人员应对突发疫情能力的快速培训,做好疫情防护知识宣传,减轻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