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城乡建设是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载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相继出台的背景下,城市更需要以绿色发展推动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中国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从过去追求“生存的空间”到现在追求“生活的品质”,再到未来将逐步追求“生命的价值”。但无论在哪个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他的追求都是“空中楼阁”。因此,唯有保障“天蓝、地绿、水净”,方能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资源禀赋的客观条件来看,我国的水、土、能矿、生态等资源的人均保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10左右,要想在占全球陆地面积1/15的中国国土上实现占全球人口1/5的中国人口富裕,是旷世未有的难题。唯有牢牢把握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引擎。
小到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竞争力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内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及其他资源要素的驱动实现了经济的起步;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国内产能和全球市场的结合,通过投资驱动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随着要素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实力此消彼长、国际市场逐步萎缩,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生态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在新的发展阶段,唯有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方能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绿色发展能够推动高品质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大动力的基础。城市发展的逻辑从过去“人才跟着产业走”,转变为“人才跟着环境走,产业跟着人才走”。山清水秀的诗意栖居之地成为容纳新人才、孕育新经济的载体,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成都、杭州等城市就是依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跻身新一线城市的。
绿色发展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也意味着低碳、循环的高效率生产。通过资源、能源的集约高效循环利用,实现单位消耗的产出提升,并逐步实现资源环境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脱钩。1990年~2006年,瑞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左右,而经济则增长了44%。“绝对脱钩”的瑞典实践证明了绿色发展是可能的,这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绿色发展需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绿色发展不是不发展。很多地方政府难以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将二者当成此消彼长、难以两全的“跷跷板”的两边,这种抛弃发展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实现综合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绿色发展不是高成本发展。综合成本是衡量效率的“分母”,绿色发展必然是高度关注成本投入的发展,绿色技术必然是“先进适用技术”而非“奢侈技术”。在技术的孵化时期,可以适当接受高成本,并以补贴促进其技术成熟和市场化,但难以降低成本的技术就背离了绿色的核心内涵。
绿色发展不是片面发展。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要求我们从全要素视角实现综合效益最优解。因此,从延伸内涵来看,绿色发展必然是兼顾“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生态文明必然应秉持“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观。
在城乡建设领域推动绿色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生态优先,就是坚持底线思维。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严控增量、利用存量、盘活流量、提高质量;保护自然山水格局,推动城镇格局与区域生态格局相耦合,城镇内蓝绿网络与区域生态格局相连通;保障通风廊道、降低热岛效应;推动生态修复,实现山体复绿、土壤复净、河水复清。
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效率思维。推进土地混合利用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倡导绿色交通,鼓励公交先行、建设独立绿道;在适宜的地区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推进水资源和能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推广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推进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
高品质生活,就是坚持民本思维。建设“有温度、有体感”的城镇和乡村,研究人民群众对城乡空间需求的演变,营造魅力景观网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城市设计塑造城市风貌、建造宜人空间、营造场所精神,推动城市修补、改造老旧小区、建设完整社区;建立全民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区层级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养老设施、体育设施、托幼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让弱势群体感受城市平等与包容;建设结构完整、级配合理、均好分布、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护传统生活方式并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再现鲜活历史;实现城市清洁供能、供暖和垃圾处理;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尝试以生物降解为主的低成本垃圾、污水处理方式。
高水平治理,就是坚持共治思维。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乡发展的积极性。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制度;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尊重利益相关人意愿,实现共同缔造,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推进乡村自治和社区自治,发挥基层治理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作用;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与管理,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无盲区。
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在城乡建设领域亟须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法规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才能不断推动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力和魅力的提升。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城市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