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兼顾了育人与民生,是一项全新的教育改革。沈阳皇姑区立足新时代育人思想,切实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深挖“双减”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整合落实力量,构建了落实“双减”的“3+2”协同共育体系,将“服务性”和“发展性”相融合,实践“减负提质”的同时,也激发了区内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促进皇姑幸福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沈阳皇姑区构建的“3+2”协同共育体系,就是以校内与校外减负一体化、课堂提质与作业减负一体化、课后服务与作业管理一体化为核心,以家校社协同共育为左翼,以科学的学生评价为右翼,统筹整合各个工作要素,构成一只展翅飞翔的“幸福教育”之鸽,在具象化“3+2”协同共育体系同时,实现“双减”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为了使校外培训机构及全区40所中小学校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沈阳皇姑区将“3+2”协同共育体系切实变现,强调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具体为“六聚六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聚力引领 “双减”系统生态化

围绕着“以引领开战局,以引领促落实,以引领增实效”的工作思路,皇姑区以校外培训机构和义务教育学校为工作对象,初步构建了五步进阶闭环式达成路径:行政引领,统筹布局抓落实;制度引领,规范减负抓运行;宣传引领,家校协同抓合力;活动引领,交流借鉴抓提升;监督引领,诊断反馈抓改进。如,皇姑成立工作专班,设立“双减”办公室,召开不同层面的校长座谈会 26 次,教师签订承诺书,举办各类专题、专项宣讲 612 次,发布“双减”信息百余条;以教学校长交流竞赛活动为切入点,引领全区学校共同研究“减负提质”的有效路径,共同探讨“一减三提”的创新实践,引领学校管理者不断提升落实“双减”能力和水平。

聚焦发展 课后服务体系化

构建了“三化三延”的课后服务体系,即以普惠服务项目化、个性服务特色化、课程设置多元化的“三化”为经线;以学校根据学生特殊需求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延伸课后服务场域、延展假期托管区域的“三延”为纬线,双向关注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突出了服务性和发展性。 区内27所小学和13所中学,全部执行了5+2课后服务,确保有意愿的学生100%享受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在普惠性课后服务中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为服务项目,直接催生了皇姑区“书包瘦身,幸福皇姑娃”活动在全区小学推广;初中学校也积极参与,沈阳市第110中学也实行了“周五无作业日”等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助力,切实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此外,区内学校根据学生家长的特殊需求,延长课后服务接送孩子的时间,一些初中学校还在完成普惠性及个性化课后服务后,在符合“双减”政策要求下,为自愿参加晚自习学生提供自习场所,学校提供专属教师留守陪伴,获得家长好评。在寒暑假期间,延展托管服务区域,以区内优质小学校为龙头,打破学校界限,皇姑区构建了“东西南北中”五个假期托管区域,学校开放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各类资源设施,在做好看护的同时,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服务。同时对接社会教育资源,引入青少年航空航天课程进托管,带领学生走入博物馆、红色基地等场所,还开展“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教师免费送课进社区活动,多方参与,携手丰富学生暑假生活。在个性化服务中也注重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性。学校力求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实践型、活动型、拓展型、兴趣型课程,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也鼓励学校依托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发“特色化”课后服务课程,减轻学生课业压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学校特色文化,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如,沈阳市航空实验小学,以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为支撑,引进三位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承担满族刺绣、满族剪纸、沈阳泥人社团的授课任务,同时在传承以航空科技课程、航空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开设了航空模拟飞行、航模制作、无人机等课后服务课程,促进学校“航空科技特色”品牌的发展。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光明中学,结合本校中医文化的办学特色,让中医文化走进校园,使同学们感知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中医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聚心管理 作业减负系统化

借助“制度引领”,建立了常态管理与技术管理向结合的管理机制,强调作业管理有“三度”:设计有限度、布置有梯度、批改有温度,同时丰富作业种类,在减负的同时实践作业育人功能。如,学校引领教师丰富作业种类,紧扣季节性、人文性和育人性特点,设计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推行“基础+弹性”的方式,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构建丰富多元的作业体系。如,暑假期间,岐一实验组织学生红色之旅打卡活动,参观一座博物馆,可以通过画一画红色基地,写一写参观日记或心得,留下“寻访红色印迹”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珠江五校的孩子们则和父母走进社区,动手实践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扎染”。再如,第43中学初步将信息技术与作业管理相融合,借助智学网和钉钉等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学生在手机、计算机、平板终端多场景模式下完成作业,兼备作业时长监测,畅通了评价反馈渠道,实现作业管理过程可见化,切实落实作业减负。

聚神改革 课堂教学提质化

引领各学校以提升教师业务素养和提高备课质量为双轮驱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助力减负提质。皇姑区以区教研中心为责任主体,牵头定期开展理论研修、岗位实践、项目化学习、技能提升等系列活动,系统提升教师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如以“五课”为抓手,将教研训一体化,即通过“全员晒课、领导推门课、青蓝工程汇报课、区教研员会诊课、学科研讨课”活动,使教师在磨课与反思中进行课堂提质的集体实践,全面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同时鼓励学校大胆深化课堂改革,“实现五个转变”,即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知识中心向素养中心转变;碎片化向整体化学习转变;教做题向教解决问题转变;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创新。如,如昆山三校体验“三四五”和美课堂,北塔小学“545阳光灵动课堂”,台一“三动两合”的学本课堂,珠江五校实施“暖记忆课程”打造的“1-5-1”课堂……形成了活泼高效、特色鲜明的优质课堂新样态。沈阳市第33中学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课堂、沈阳市第43中学“内生型”课堂、沈阳市第97中学课堂教学倡导“师”“生”双主体的自我教育模式,高度契合初中教学实质;沈阳市虹桥初级中学的“PCR生本高效课堂”等,将课堂提质与课下减负一体化,打造出了“开放、自主、思辨”的高效课堂。

聚意创新 考试评价多元化

为学校提供“评价目标多维、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角度,坚持五育并举,鼓励学校大胆创新考核评价方式。步云山路小学、汾河小学、北塔小学把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评价的重点目标,引导教师重视书写姿势、书写速度、书写规范等习惯培养,实现以“评”促教的目的。童晖小学鸭绿江分校将教室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庙会现场,让孩子们以“赶庙会过新年”的形式,在系列年俗活动体验中,感受快乐收获成长。珠江五校围绕主题“北京冬奥会”展开,精心设计“萌娃志愿者在行动”评价手册,以所学助力北京冬奥会。昆山二校、淮河小学、宁山小学松花江校区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既有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的教师评价,又有检测学生基本能力的学生自评、互评,还有评测学生实践操作的家长评价。初中学校均根据“双减”要求制定了学生考试评价办法,以评价促成长,以评价引领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育儿观。如,44中学、97中学建立了科学的学生等级评价体系,也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聚德开源 家校社育人协同化

立足五育并举,以学校为核心,以家庭为左翼,以社会为右翼,架构起“一核两翼”式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新时代育人体系。组建皇姑区“智慧@家”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研发家庭教育微讲座,鼓励学校打造“学习型家委会”,为家长们提供优质的指导服务,也成为学校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团队支撑,这样打破学校界限,使家庭教育集群化发展,为“双减”落地生根注入了持续力量。皇姑区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式,从线上和线下双领域发力。如,利用互联网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展开一系列家校社共育活动。全区开展了“云端智慧阅读节”系列活动,以阅读带动家长参与,与孩子共成长;珠江五校教育集团线上开启首届家庭教育文化节,以画家谱、讲家风、写家书、家长论坛、征集《家庭公约》等系列活动,推动形成“家校共融,赋能成长”的新机制;“家校论坛”邀请教育专家在线直播,累计观看达到20000人次;110中学将《家庭教育促进法》分五期进行线上宣讲,增强家长“依法育儿”的观念。再如,线下围绕着“幸福教育”进社区和“家庭教育”两大主题,开展了“家庭教育分享沙龙”等活动,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子指导;皇姑区持续开展“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活动,如,三台子一校,号召家长走上讲台,组成了由84名家长构成的启智讲堂讲师团,形成了菜单式课程;该校还开展“流动的土地,活动的课堂”教育教学系列活动,孩子们跟随老师、家长走进自然,走进农田,接受农耕教育,感受劳动的快乐。岐山一校、宁山路小学在寒暑假托管服务中有序实施“馆校研学”。 通过“行走的课堂”,学生走进省博物馆、科技馆、工业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沈飞航空博览园等,每周一次行走,用眼睛发现传奇,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触摸世界,用纸笔书写精彩,深受学生与家长欢迎,深入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工作走稳走实。

目前皇姑区借力“双减”,在“3+2”协同共育体系的加持下,以家校社共育为支撑,以考试评价为助力,将校内、校外减负链接起来,校内校外双向发力,体系创新,促进了“双减”全面落实;服务创新,增强教育的幸福感;发展创新,助力教育生态健康发展。

(华商报记者 赵增宇)

关键词: 珠江五校 幸福教育 作业管理 三位一体 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