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要先写什么?你给谁写的?对人的称呼抬头不要了吗?”晚上8点,当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在作文本上写下第一行字时,妈妈段明月眉头一紧,“夺命三问”脱口而出。

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写信在互联网时代似乎成了“奢侈品”。据报道,北京市教委日前呼吁同学们远离手机,拿起纸笔。京城孩子如今写信的时候多吗?背后有怎样的现实。未来如何让孩子更“勤快”地提笔写信?

现状

“要不是有要求 都想不起写信”

“没想到啊,我们曾经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求了。”看着儿子写信时抓瞎,段明月心头满是感慨。她说,如果不是学校的作文课要求写信,老师留了这份作业,自己都想不起来要让孩子写信,孩子也不会知道写信是怎么一回事。

想起当年自己读书时,手机和网络都还不发达,段明月与家里的沟通主要就是写信,“最激动开心的就是两个瞬间。一是当信件丢往邮筒里的时候,还有一个是当有人通知我有来信的时候。那种经历,现在想起来都印象深刻。”

段明月惊讶于孩子写信时的格式问题,还有更多家长却认为写信已越来越没有必要。“写信?给谁写?打电话不行吗?”这是很多家长听到记者询问孩子近年来是否写过信时的第一反应。

“打电话都没时间,发微信都只回‘嗯’‘好’,或者干脆回一个表情包,怎么还可能去写信。”孩子正在读初三的秀秀妈说,孩子早就投身准备中考,无心其他事情,写信这种事儿更不值得花时间,“不过,如果需要给校长写封自荐信,这个安排倒是可以有。”

齐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练习毛笔字,如今已经能写出很不错的行书,但他也从不写信,“有必要吗?”齐齐说,父母要求他每个月要给远在老家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打电话,每次电话的通话时间也就两三分钟,“我爸他们也就是问奶奶吃饭了没,多买点吃的,不舒服赶紧去医院……就这几句话,真没营养。”

“不说孩子动手写信了,您现在想要出门买个信封都挺难。”有家长表示,如今不仅孩子写信少,连信封的功能和角色都发生了变化。“现在要在超市买个信封,有时得问好几家店,还不一定有。”该家长说,信封本来是装信件的,但很多时候也成了装发票、票据的一个工具。“要装一封手写的信,确实太少见了。”

记者在中学门口、培训机构随机对上百名家长进行了调查,得到的答复是,没有一个中小学生曾经主动给家人写过信,也没有一个家长要求孩子必须给家人写信。“我们不是总批评那种‘面对面坐着,还得用微信交流’的方式吗?都在一个家里住着,干嘛还要写信?”有的家长表示不理解,甚至有家长觉得这种形式“很搞笑”。

探因

“不光写信少了 写日记也很奢侈”

为什么如今中小学生写信积极性不高,普遍没有这个习惯?记者调查发现,电子设备影响、平常作业多、相关活动流于形式、家长没有意识引导等,都是背后的原因。

“现在网络的冲击太大了,孩子放学作业比较多,家长也忙,根本没意识去培养孩子写信。”家长潘燕萍说,孩子已经读小学六年级,如今放学一回到家,就得扑到桌子前忙着写作业,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很多时候家长还得全程陪同,“根本没时间想别的。”

“他作业比较多,写信只有在我们闲聊时才会偶尔谈起,但一直没有实际行动。”潘燕萍说,孩子忙完作业后的“放松”途径,也往往只是玩会儿手机、PAD等电子设备,“就让他玩个十来分钟,赶紧洗漱上床睡觉。”

不过,也有家长希望通过行动引导孩子写信,但结果并不乐观。“写信和写日记,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记录、交流和表达,没有电子设备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不过,我的引导经历却以失败告终。”家长莫如静的孩子已经读初二了,尽管自己也曾努力引导孩子写信,但两次写信的经历,最终都“不了了之”,孩子也没有坚持将信写下去。

“有一次是读小学时,学校专门有一堂课是教写信,不过最后却成了机械地应付考试。”莫如静回忆,当时学校期末考试的作文内容,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亲人写一封信。“最后,写信就变成一道需要老师打分的期末考试题目,从头到尾也没有正儿八经寄出去。”还有一次,学校搞联谊活动给边远地区的小伙伴写信,自己当时忙前忙后,帮着孩子修改书信内容,买信封邮票等,不过最终没有什么回音。“也不知道信件到底寄出去没有,孩子没有体会到远方有来信那样的回应,也就没有了写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算是一种遗憾吧。”

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介绍,如今在北京市的语文学科中,书信教学主要在小学四年级有涉及。“有这样的课程,会教孩子学习写信的格式和基本知识等。”该语文老师透露,据自己的观察,学生写信比较多的时间节点,主要是在毕业季或者每年教师节前后,“学生会通过写信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不仅孩子提笔写信的经历少了,甚至连写日记都变得很奢侈。“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写书信、写日记我都觉得有必要,因为随着孩子长大,书信和日记会成为他们的一种自我记录和表达的途径。尤其是青春期时,如果有一个笔友或者好的写日记习惯,相信会对他的成长也有帮助。”莫如静说。

声音

“家长先给孩子写 然后要求回信”

“最近二十多年来,家书交流的方式基本上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近几年孩子主动写家书的不多。对伴随着手机和互联网长大的中小学生来说,甚至对成人来说,通常找不到书信往来的必要和激情。他认为,北京市教委倡导“提笔写信”特别好,抓住了传承家书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主要是青少年,中小学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群体。”

张丁分析,如今虽然各种通讯手段发达,但家书有它独到的价值。“双方在交流时通常含蓄、委婉,有些感情、有些话可能并不能落实到语言上,但是可以通过文字表达。”

至于写信的好处,张丁认为也有很多。提高孩子的汉字书写能力自不必多说,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写信,也是放松身心,整理自己言行和思想的机会。”此外,坚持写信,也能养成诚信、友爱、真诚、善良的人格。“家书的核心理念就是真诚和爱,有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有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也有平辈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的关爱等。”张丁呼吁,家长可以更主动一些,先给孩子们写信,然后要求孩子回信,这样孩子们也比较容易接受。

而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如今随着人们见面的门槛降低,微信、电话等沟通方式的增加,写信的功能性确实在下降。同时,写信少也有孩子学业负担太重的原因,“考试提高分数的要求太高,挤掉了孩子写信的时间。”他认为,学校在教学上不能只教书本,而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表达,给学生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产生交往和表达感情的实际需求。有需求的基础,才会有表达的主动性。(记者 李松林 周明杰 插图 宋溪)

关键词: 提笔写信 你家娃会写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