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时常曝光,刺痛着公众的神经。今年1~3月,全国检察机关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决定起诉4151人,同比上升2.2%。儿童遭受性侵后,心理上的阴影可能一生都难以抹去,家长若能及时做好心理抚慰至关重要。为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专访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知名专家崔永华教授,崔主任表示,避免儿童遭受性侵害,预防教育很重要,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被侵害后,千万不要沉默,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性侵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能伴其终生

“性侵不仅会对孩子生理造成严重伤害,对心理也常导致明显而持久的影响,甚至会影响终生。”崔永华表示,这种心理影响一般分为初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初期影响类似于儿童的一般应激反应,比如恐惧、焦虑、易怒、抑郁、冲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日常生活退缩等。”崔永华说,不同年龄孩子反应有所不同。比如,学前儿童会害怕、做噩梦、退行(比如遗尿)、带有性特征的行为以及攻击行为;学龄儿童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学校适应、同伴相处及学习困难的可能。而青少年往往会用外化的不良行为来表达内心痛苦,比如吸毒、违法,甚至自残,进而出现抑郁及反社会行为。

长期影响就是长期来看容易导致各种慢性或更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崔永华说,其中有四种情况需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一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出PTSD的部分或全部症状,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噩梦、创伤事件的闪回、面对威胁时的无助感和焦虑感。

二是心境和情绪障碍:这种情况会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加剧,并可能导致自残及自杀行为。

三是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信任他人、与父母交流困难,育有子女后也难以和自己的孩子交流。

四是物质滥用:处于长期情绪痛苦会借助酗酒和吸毒方式,用以暂时缓解低自尊和孤独感,应对不愉快记忆和现实中的压力,以求一时的放松和解脱。

家长不要沉默,要成为孩子的强大支撑和守护者

崔永华建议,如果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被侵害后,千万不要姑息养奸,不要软弱沉默,请第一时间报警,将犯罪者绳之以法,并保护好孩子不被二次伤害,及时带孩子寻求心理救助。

“对于孩子来说,发生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周围人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崔永华特别提醒,父母要从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做孩子坚定的支持者与守护者。对于年幼无助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支持与鼓励最重要。父母一定要及时向孩子传递出:这并不是你的错,爸妈会保护你不再受到任何伤害,你依然值得所有人喜欢。用行动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永远都在爱自己,保护自己。如果父母是强大、有爱的,能为他做主的,能保护及拯救他的;周围人是友善的,没有白眼与口水的,孩子的心理阴影就会大大减小。“怕就怕父母比孩子还软弱,闲人比凶手还恶毒。”崔永华不无忧虑地说。

“同时,家长要像平常一样对待孩子,不要刻意回避,也不要过于小心翼翼,要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想法与决定,让孩子在信任中逐渐恢复自信与开朗。”崔永华建议。

崔永华还指出,如果通过家长或老师的努力孩子心理障碍仍然难以消除,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要教会孩子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如可通过一些艺术治疗的方式,比如绘画、沙盘、陶塑来帮助儿童疏导和宣泄。通过行使游戏中的角色权力,儿童也会消除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无助感。放松训练还会让儿童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坚定而明确的正向指导能直接针对其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会有效缓解受害者内心的“自耻感”,会有效帮助其完成“自我认知”的重建,促其“提升自我价值”。

防范儿童被侵害,做好预防教育迫在眉睫

崔永华表示,防范儿童被性侵,做好预防教育同样很重要。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针对儿童性侵害的预防项目。面向儿童,通过游戏、木偶剧、漫画、书籍、科教片来教给孩子如何有效使自己身体得以保护,并区分何为不适当的触摸。当发生性侵行为时,也教给孩子三种策略:说“不”;离开攻击者或现场;将发生的事情告诉给所信任的成人。同时也要面向家庭,帮助父母识别相关迹象,保护孩子;并致力于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训练,鼓励他们明察性侵迹象并对事件开展调查。

崔永华认为,父母平时应努力做好四件事,以预防孩子被侵害。

一是让孩子知道身体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触碰,孩子有权制止任何想要触碰他们身体的人。

二是教会孩子了解身体隐私的概念,让孩子懂得适当触摸和不当触摸之间的界限。

三是帮助孩子知道如果发生不好的触碰时,可以找谁得到帮助。可通过和他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知道如何告诉他人。

四是尽量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应多关注子女的成长,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最基本的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异性交往礼仪。同时鼓励孩子倾诉,让孩子养成无论感觉到困惑或恐惧都愿意和家长倾诉的习惯。

关键词: 遭性侵孩子 心灵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