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秋,人们就开始忙着“贴秋膘”了。江南秋天的美食,应该是“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的螃蟹了。
元末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录有“煮蟹法”:“用生姜、紫苏、桂皮、盐同煮。大火沸透便翻,再大沸透便啖。凡煮蟹,旋煮旋啖则为佳,以一人为率,只可煮二只,啖已再煮,捣橙齑、醋供。”
到了晚明,吃蟹变得更加精细。张陶庵在《陶庵梦忆》里《蟹会》中写道:“河蟹至十月与稻梁俱肥,壳如盘大,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蜒(蚯蚓)。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蓏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
“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蟹赏菊菊花天”。南方水网密布,凉风一起人们食欲大开时,最好的蛋白和脂肪来源就是这“无肠公子”河蟹了。加上江南文人众多,吃起来情调很足,“待到菊黄秋蟹肥,共君一醉一陶然”。
到了北方,贴秋膘方式就从“文吃”变成了“武吃”。不管是什么,都是把动物的“膘”贴到人身上。以前没有空调,苦夏普遍胃口不好,等到秋天一到,牛羊为了过冬开始积蓄脂肪,虾蟹也开始准备产卵,古人就开始大量进补,这才有了“贴秋膘”。一句话,要把夏天做不到的事情,在秋天补回来。(三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