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认为,A股如期开市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有助于市场及时释放风险。她也建议,后续财政、货币政策应该尽快到位,前者则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帮助受难企业、民众度过难关。

受疫情影响,2月3日A股首日开盘大跌。2月5日,沪指收复2800点后,A股三大股指上升势头不减,实现春节假期后三连阳,创业板指重回2000点,创下三年来新高。就目前而言,市场最恐慌的时期是否已经过去?疫情将对经济造成何种影响?后续政策又应该如何发力?

对此,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了瑞银证券(UBS)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她看来,A股如期开市是非常正确的决定,有助于市场及时释放风险,“一切需要让市场做出决定和定价,若冲击出现、市场反应过度,自然会有人在市场跌出价值后进场。可以说,市场最恐慌的一瞬已经过去了,A股基本通过了‘开市大考’。”但她也提及,随着后续经济数据的公布,市场也可能出现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SARS时期,汪涛正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事中国经济方面的研究,她表示,简单将此次疫情同SARS造成的经济影响类比并不妥,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也建议,后续财政、货币政策应该尽快到位,前者则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帮助受难企业、民众渡过难关。截至1月29日,各级财政已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270亿元,瑞银预计未来很可能会投入更多资金。在疫情得以控制之后,预计政府会增加对基建投资的融资支持,推动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反弹至8%以上,部分抵消消费需求的下滑。

“开市恐慌”已过,关注后续经济数据

第一财经记者:A股如期开市,市场在首日大跌后不断反弹,如何看待如期开市的决策?A股的恐慌时刻是否已过?

汪涛:

如期开市是正确的决定。第一天(2月3日)A股大幅调整是预想之中的,因为春节休市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无法及时反映诸多负面消息,因此开盘后需要集中释放,第一天的调整也使得风险及时得到快速集中释放,此后的反弹一方面得益于央行充裕、及时的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疫情方面的一些积极消息(包括集中收治)等也缓和了市场情绪。我们认为,一切需要让市场做出决定和定价,若冲击出现、市场反应过度,自然会有人在市场跌出价值后进场。可以说,市场最恐慌的一瞬已经过去了,A股基本通过了“开市大考”。

但也不能断言未来市场就是一路向上的,市场还会有诸多变化。目前,能充分反应疫情冲击的经济数据还未发布,1月数据并不能体现全貌,2月的数据会反馈企业生产、盈利方面受到的影响。

第一财经:目前如何判断新型冠状病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瑞银的基线假设是什么?

汪涛:

在现阶段评估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困难,重点还是在于疫情的进展。假如疫情在一季度得以控制,此后基本不再新增病例(基线假设),我们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会放缓至3.8%,在此之后,随着经济活动恢复常态,此前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再加上政策支持,经济增速有望在二至四季度反弹,环比增速可能接近10%。尽管2020年全年GDP增速可能会低于预期,但受到低基数的影响,2021年中国GDP仍可能回到6%左右的水平,高于此前的预测。

具体而言,我们预计消费将受到明显冲击,尤其是外出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我们预计一季度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可能至少放缓5个百分点。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活动受到的冲击应该小于消费,但大于非典时期。尽管1~2月经济活动通常较为平淡,但本次疫情期间实施交通管制和企业延迟复工的地区要多于非典,这可使部分工业生产和出口活动推迟或减弱。不过,疫情的影响仍是一次性的冲击,大概率会出现“V型”反弹。

第一财经:与2003年SARS阶段相比,现在的情况有何异同?是否不宜过度类比?

汪涛:

拿SARS时期来和现在做比较非常不妥,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结构和国际环境都有所不同。

2003年时,我在IMF做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研究,当时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0%,尽管受到SARS影响,但相比于2002年反而提升1%。当时,中国刚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全球需求增长旺盛,带动中国出口大增。此外,中国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也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高达30%以上,制造业产能高度扩张,钢铁等大上快上,经济处于过热的情况。

反映到政策层面,也正是由于当年贸易顺差大、外汇占款放量,当时央行实际上是应该“加准”的,而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央行直到2003年9月才开始“加准”。可见,当时经济周期和相应的政治决策都是不同的。此外,SARS主要集中在个别大城市,而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出现,分布较广,因此交通、运输等会受到一定影响。

后续货币、财政政策应尽快到位

第一财经:机构普遍预计,2月开始货币政策应继续释放,瑞银对降息、降准有何预期?节奏如何把握?

汪涛:

央行第一要做的就是提供流动性,确保市场和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这确已做到。未来,后续政策也应该尽快落实,货币政策要更加放松,我们预计2月很可能会再度降准、降息。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不应该太过矜持,“挤牙膏式”的推出方式可能事倍功半,货币政策讲究前瞻性和预期管理,因此我们建议央行应该尽快落实政策,提振市场信心,这样有助于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可使货币政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预计2020年全年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利率会将20bp(基点),2或3月降10bp,2月很可能就会再度降准。

其它信用方面的政策,例如授信、延长贷款都已落实,也都很积极,但这只能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不釜底抽薪,真正稳增长的政策还没到位。虽然银行开始降低相关企业的贷款利率,但有些企业的关键难题在于无法开工、没有订单、没有收入,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为企业减免债务、提供财政补贴等等,这就需要财政政策来负责。

第一财经: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作用,你有哪些具体政策建议?

汪涛:

减免税费是有效的兜底政策,但这只是兜底,政府还需要加大民生投入,帮助困难人群的生活。原因在于,众多人员由于不开工就断了收入来源,这也是为何会出现仍有“提早返程复工”、“隔离难”的情况出现,因此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帮助困难人群的生活,现在这方面的措施还有待大量出台。

尽管目前相关预算还没正式出台,但各地方政府都有相关基金,因此也可将资金提前释放。政策制定层也应该发声,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若从促增长角度出发,要尽快加大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的筹资和建设。面临开工难、收入下降的约束,现在很难指望民企主动进行这些建设,因此还是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中国在这方面仍存空间。在正式预算出台前,就可以提前发行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为后续的项目进行融资。在特殊情况下,财政赤字率突破3%也是可以考虑的。事实上,若计入部分隐性债务,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已超3%,因此不如显性、透明地来推进,加大对地方的扶持力度。

总结而言,我们预计政府会:1)对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例如旅游、交通运输、住宿餐饮、零售等)和小微企业减免税费;2)增加医疗领域支出,包括对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员给予补贴;3)加大就业支持和社会保障力度。截至1月29日,各级财政已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270亿元,未来很可能会投入更多资金。在疫情得以控制之后,我们预计政府会增加对基建投资的融资支持,推动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反弹至8%以上,部分抵消消费需求的下滑。

第一财经:原定的基建投资计划可能因疫情的影响而延缓开工,这方面的影响如何弥补?

汪涛:

基建的开工在疫情好转后就会迎头赶上,但现在的重点在于,要确保项目资金预先到位,国债、专项债要尽快发行,这也需要央行流动性的配合。

关注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第一财经:美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引擎,鉴于消费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目前已超70%,各机构担心疫情对消费者需求和经济的冲击。如何评估美国经济情况?美联储会否提前再度启动降息?

汪涛:

我们的美国经济学家早前就预计2020年美联储要降息3次,这比美联储自身按兵不动的预测和主流观点降息1次的预测都要更悲观一些,因此目前我们暂不修改预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也提到了中国疫情可能造成的溢出效应,不排除美联储此后会再度降息。鉴于美国消费、就业仍然强劲,尽管今年经济增速将弱于去年,但预计今明两年并不会陷入衰退。

第一财经:目前新兴市场股市和美股整体大幅反弹,但事实上经济复苏的强度很可能弱于预期,你是否认为市场过度乐观?

汪涛:

的确存在这种可能。但在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会在危难之时第一时间开动“印钞机”,因此市场目前的表现可能已经在反应这种预期。(目前,美联储每月购买600亿美元的美债,欧洲央行每月购买200亿欧元的债券,日本央行仍每月购买150亿美元的资产。)

第一财经:目前,中国深度融合到全球产业链中。自2018年以来,各界对贸易摩擦给全球产业链造成的冲击颇为担忧,此次疫情导致部分中国企业复工推迟,这会否深化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汪涛:

这取决于疫情能多快得到控制、企业何时恢复生产。若在一个季度内能完全恢复,则对全球的影响有限。

有两个行业特别值得注意,一是科技行业,二是汽车行业。就科技行业而言,全球科技行业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国是全球手机、电脑的重要零部件生产商,目前江浙、广东等关键地区受到疫情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开工节奏;同理,对于汽车行业,在中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进程也可能放缓,湖北省本身的汽车生产量就不小,2019年汽车生产量占全国的8.8%。

关键词: 财政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