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有三个儿子,每家都种植大棚西红柿,这些年,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在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向阳村,80岁的杨炳泽告诉记者,这个中秋节,村里的年轻人为他们这些80岁以上的老人送来了月饼、花生油、水果等礼品。这让他颇为感慨,在当地西红柿特色产业的带动下,村庄产业兴旺、生活和美。
位于平度市西南面的向阳村是一处洼地,平均海拔低于市区50米,自古就有十年九涝的说法。早年间,这里跟北方的大多数乡村一样,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但常年被雨水浸泡的土质碱性大,且水质含氟,使得这里的庄稼“十年九不收”,村民们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也是两手空空。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描绘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前洼沟,十年九不收,下场饱犁雨,吃顿蛤蟆肉。”
这个村的拐点,发生在2016年。当年,镇党委政府在村中心位置建设了36个高标准冬暖温室设施大棚,找到了适合当地水土的特色产业——樱桃西红柿种植。由于樱桃西红柿特别适合在这种洼地、碱性土壤中生长,向阳村的产品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随着产业的兴旺,这里的人们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在崔家集西红柿发展史馆,墙上以“扶贫—脱贫—振兴—共富”为主线,详细记录了向阳村的发展历程。“看到西红柿带来的收益后,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在从事西红柿种植,每家都有一个及以上的西红柿大棚,有的是租用,有的是自建。现在,村里的大棚有2400余个,种植面积1.5万余亩,年产樱桃西红柿9000余万斤。”向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鞠炳锦告诉记者。
随之而来的,是收入的不断提升——如今,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看到村庄西红柿种植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逐渐回村,为村里带来了新的机遇。
今年28岁的鞠朋浩,便是返乡青年之一。2018年,他看到了这里蕴藏的商机——作为种植基地,向阳村的西红柿靠各地经纪人到村里收购,因此缺乏对市场尤其是定价的掌控力。于是,他成立了合作社收购西红柿,统一对接市场,下决心把“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向阳村,像鞠朋浩这样的返乡青年成立的合作社有60余个,在他们的努力下,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以前外面的人来收我们的西红柿,最高一斤给4块钱,现在村里合作社收,平均一斤7块钱,我们这收成怎么能不好!”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下一步,我们要在做大规模的基础上,做优西红柿产业,统一品种、种植工艺、化肥等各要素标准,打品牌、出精品,让人们一看到西红柿,就想到崔家集向阳村。”鞠炳锦如是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