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7月5日讯 近日,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青岛优品”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决定实施“青岛优品”工程,提升我市品牌和质量建设综合实力,重塑“品牌之都”形象。如何树立和打响“青岛优品”公共服务品牌,《意见》明确了五大重点任务和四大重点领域,是一次“品牌之都”的再出发。

这些年来,从企业品牌出发,青岛的品牌矩阵逐渐由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向政务品牌和社会各领域延伸,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同于产品、服务等品牌,“青岛优品”事实上是一个公共服务品牌的概念,凝聚的是品牌建设的集体信念。

如何树立和打造“青岛优品”这一品牌?《意见》中明确发展目标,2023年全面启动“青岛优品”工程,形成品牌、标准、评价、推广和保护等一系列工作体系,在重点领域推出一批标准领先、自主创新、品质卓越、市场公认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和打响“青岛优品”公共品牌。到2025年,构建起后劲强劲、结构科学、梯次完备的品牌发展体系,品牌对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质量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打造“青岛优品”品牌,需要锚定五大重点任务,即:建立“青岛优品”品牌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推广体系、保护体系五大体系,形成健全完善的评价认定、宣传推广和监管保护等机制。《意见》对此作出详细谋划。在品牌体系建设中,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链,在工业、农业、服务业、海洋经济领域,建立“青岛优品”产品、企业、产业或区域品牌体系。建立“青岛优品”培育库,把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在标准体系建设中,分行业、分领域制定一批专项标准,引导“青岛优品”企业参与制定国内国际领先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形成“青岛优品”标准体系集群高地。在评价体系建设中,构建“第三方评价”与“企业自我声明”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出台实施“青岛优品”评价管理办法;创新建立品牌价值测算模型,每年发布相关数据,推动“青岛优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讲好“青岛优品”故事,构建推广体系,开展消费体察、口碑调研、满意度测评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对青岛来说,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市的内在支撑。公共品牌的打造必须拿出“真本事”,《意见》提出聚焦工业、农业、服务业、海洋经济等四大重点领域,培育、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青岛企业和产品成为中国精品。

品牌引领制造业发展一直是青岛的鲜明特征。打造“青岛优品”品牌当然离不开青岛制造业的支撑。在工业领域,青岛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管理优、品牌效应好的产品、企业和产业标杆,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在农业和服务业领域,青岛有良好的质量和品牌基础。在农业领域,实施名品、名企、名产业培育行动,培育打造农产品、农业企业品牌,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服务业领域,推动交通运输服务、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挖掘青岛历史文化积淀,做强做优一批具有潜力的“老字号”企业。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也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需要品牌赋能。要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布局海上风电、海洋新材料等潜力产业,激发“蓝色粮仓”、海洋船舶工业、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海洋文化与旅游特色品牌,推进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旅游开发。

“青岛优品”的打造是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加大对品牌培育和质量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青岛优品”工程,重点在品牌、标准、评价、推广和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纳入“青岛优品”品牌体系企业的融资支持,按规定列入上市后备企业。严格品牌管理,建立健全“青岛优品”动态管理机制,对技术或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撤销其“青岛优品”品牌资格。(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