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起,将每年的7月26日设立为“青岛工匠日”

“青岛工匠日”: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


【资料图】

打造“工匠之城”

●青岛拥有“大国工匠”3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人、“全国技术能手”138人、“齐鲁大工匠”5人、“齐鲁工匠”25人、省级技能领军人才237人

●共有国家级技能人才工作平台19个,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2000余个、带动全市各级培育工匠人才8000余人,年均涌现应用型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产改以来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30亿元

1952年7月26日,新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徐徐驶出青岛四方机厂南大门,顺利驶入胶济铁路试行轨道。这一台名为“八一号”的蒸汽机车成功试制,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蒸汽机车的历史,揭开了中国机车工业史上新的一页。

7月26日,也成为青岛制造历史上不能忘却的一天。

71年后,这一天被赋予新的含义——6月29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青岛工匠日”的决定。决定自2023年起,将每年的7月26日设立为“青岛工匠日”。这既是对青岛历史工匠的致敬,更是对青岛“世代匠心”的传承,让“时代匠心”的精神源远流长、与时俱进。

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设立“青岛工匠日”,以城市名义致敬工匠,对于进一步提升工匠人才荣誉感,激励职工建功立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叫响“青岛工匠”品牌,打造“工匠之城”和现代产业现行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届青岛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工匠技能比武大赛现场。

“青岛工匠日”的设立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立场导向,将更好地推动全市努力建设一支劳模工匠创新攻坚之师、建设一支产业工人队伍铁军,在“工匠之城再出发”的征程上再立新功、再谱新篇。

备受鼓舞

有了更多归属感和荣誉感

“我们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遇上了一个好时代、赶上了一个新时代!”听到设立“青岛工匠日”的消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职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高兴地告诉记者。“设立工匠日,是青岛对工匠、对高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产业工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青岛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下大力气、见真功夫的信心与决心。在青岛,我们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只要有本领,就能有舞台、有奔头。”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设立‘青岛工匠日’,是一座城市致敬技能人才的最高诚意,也让这座城市的技能人才有更多归属感和荣誉感,一定可以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报国、技能成才之路。”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奖获得者、青岛市技师学院正高级教师徐丕兵表示,作为技工院校的老师,将以“工匠日”设立为动力,积极创新工学一体、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让更多家庭和年轻人转观念、学技能。

“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更当奋斗其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表示,社会为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空间和舞台,技能人才更应秉承匠人初心,发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转化为技能报国的实际行动。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永不停止对专业技能的探索和对产品极致的追求,以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的责任担当,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管益辉也表示,将秉持“感恩”之心,不断反哺企业和社会,广泛组织开展创新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大力推广绝招、绝技、绝活,带动身边更多的产业工人学技术、练技能、强本领。

在青岛,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报国、技能成才之路。

“开学第一课老师给我们分享了首届国赛获奖选手的故事,分享了青岛工匠们的光荣事迹,让我深深理解了‘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道理。”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今年只有19岁的青岛市技师学院2022级学生郭士博告诉记者,青岛对于“匠人”的尊崇也坚定了自己技能成才、立志成匠的梦想。为实现梦想,郭士博和队友告别周末和假期坚持训练,最终成功获得了国赛入场券。“匠心筑就梦想,技能成就人生,很荣幸搭上了这趟列车,我将以‘工匠日’设立为动力,拼搏奋进,力争在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匠心”传承

制造业名城“星”光熠熠

青岛是中国实体经济大市、制造业名城,制造业一直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兴市之源。青岛的工业门类更是涵盖了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并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孕育了青啤、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以及中车青岛四方股份、青特集团等一系列驰名中外的“青岛品牌”。这些产业“家底”决定了这座城市发展离不开各条战线上能工巧匠的精耕细作。

细数青岛的建设史、发展史,是200余万产业工人队伍聚力奋斗史,更是一批批“劳模工匠”的荣耀史。他们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游刃毫厘,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不断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中国高铁疾驰向前,背后有他在守护安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磨工宁允展在0.05毫米的空间里追求完美,细琢高铁“脚踝”,在研磨锤炼中精益求精,屡出绝招神技;

在“超级工程”崛起处,用汗水和巅峰技术,挺起了民族自信的脊梁。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技师管延安凭借一把扳手、60多万颗螺丝,以及零失误的超高业务水平,用双手拧出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奇迹;

“大国工匠”管延安

在世界吉尼斯挑战舞台,驾驶装载机以60秒内成功开启30个啤酒瓶瓶盖的“绝活”技惊四座。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内燃港机装卸机械特级技师郭凯先后22次打破铁矿石卸船效率世界纪录,成为港口装载机大王。

山东港口青岛港郭凯是青岛工匠的杰出代表

还有“金牌工人”许振超,用工匠精神缔造“中国速度”的郭锐,高铁“工人教授”周勇,桥吊上的“大工匠”郭磊,“动车医生”刘波,“中华第一尺”阙卫平……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拥有“大国工匠”3人,获得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技能大奖”的有6人。除此之外,青岛还拥有“全国技术能手”138人、“齐鲁大工匠”5人、“齐鲁工匠”25人、省级技能领军人才237人。

在青岛,高技能人才达到58.15万余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4.99%,呈现出繁星满天、群星璀璨的景象。他们用劳动创造幸福、以奋斗诠释担当,在改革发展洪流中各尽所能、大显身手,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致敬“工匠”

让他们有“面子”更有“里子”

“工匠”是千千万万一线工人的佼佼者,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

助匠心传承,向工匠致敬,国内早已有多所城市设立城市“工匠日”。

2019年,杭州将钱塘江大桥建成日——9月26日设立为“杭州工匠日”,这也成为全国首个“工匠日”。

2022年,苏州、柳州、无锡分别将每年的4月28日、4月26日、4月27日设为“苏州工匠日”“柳州工匠日”“无锡工匠日”。

今年,扬州追溯“天下玉、扬州工”的历史肇基,根据《清宫御档》中记载的两淮盐政署设扬州玉局的最早日期——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九日,将每年的5月9日定为“扬州工匠日”。

纵览这些城市,都以制造业、工业而兴,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术工人充满渴求,并十分尊崇工匠精神。青岛同样如此。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双试点城市,青岛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将“岛城工匠”培育计划列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上升为全市战略,无不彰显着青岛对工人阶级“主力军”的重视。

“匠心筑梦·薪火相传”2023年青岛市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活动启动现场。

政治地位和荣誉表彰能够最直接地体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流的认同,青岛着力畅通工人参政议政渠道,逐步提高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工匠人才比例,全市3名党的二十大代表中,2名为工匠型技能人才,占比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全市95%以上的工匠、80%以上的劳动模范、60%以上的五一劳动奖章从产业工人队伍中产生。

除此之外,青岛更注重让劳模工匠在生活细节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开通机场、火车站、长途站等劳模VIP通道,协同区市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享受景区旅游免费政策;全国首创劳模工匠服务区块链系统,实现全市劳模工匠信息线上管理,妥善解决劳模津贴待遇落实、身份认证等历史遗留问题1200余件次。同时,发布《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从奖励激励体系、工作支撑平台、收入分配改革、顶层制度设计、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15条具体意见,尤其是明确要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贡献大者多得”的分配原则,支持工匠人才凭借技能提高经济收入。让各级先模工匠有“面子”更有“里子”。

一系列彰显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组合拳”,让“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在青岛蔚然成风、深入人心。

持续发力

让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向“匠”跃升

匠心聚,百业兴。

为了培育更多技能人才,让更多产业工人实现由“工”向“匠”的跃升,青岛先后出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能人才支撑计划的意见》《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年规划》《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工人队伍技能素质的实施意见》等40余项涉及人才培育、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利好政策措施,进一步打破职工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释放惠工助企催化剂,为打造“工匠之城”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

聚焦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和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建设,全市年均开展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3000余项,带动岗位练兵160余万人次,24条产业链覆盖率达90%以上。2022年,1600多家企业参与劳动竞赛,推动完成投资总额1642亿元,实现提质增效超7亿元,产生全国性比赛一等奖20个、省级比赛奖项176个。

在全省率先开展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试点、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试点,全力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试点,创新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深入推行“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八级工制度,大胆将资源、政策、待遇向创新型人才倾斜,设立市级职工创新特等奖50万元,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2万元的奖励,推动劳模、工匠等先模选树向创新型技术工人倾斜,省、市创新大赛一等奖以上奖项第一完成人优先参评市级以上工匠。

工匠的成长源自个人的拼搏奋斗,也离不开组织的关怀培育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即发集团依托范玫苓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从周围村镇的女工中培养出了杨敬双、姜正涛、杨帆等一大批全国比赛冠军和行业劳模工匠。截至目前,青岛共有国家级技能人才工作平台19个,其中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建成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2000余个,带动全市各级培育工匠人才8000余人,年均涌现应用型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产改以来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30亿元。

青岛因工而美,因产而兴,以匠而荣。

当前,乘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提档升级的东风,青岛以“工匠日”设立为契机,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激励年轻人走技能报国、技能成才之路,拓宽拓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能育才之路,让更多技能人才奔涌而出,让“青岛匠人”生生不息,让“青岛制造”熠熠生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任晓萌)

相关链接:

优化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

青岛连续三年设立全市性节日纪念日

2021年10月21日决定——

每年11月1日:“青岛企业家日”

2022年6月25日决定——

每年7月17日:“青岛品牌日”

2023年6月29日决定——

每年7月26日:“青岛工匠日”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29日上午,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青岛工匠日”的决定,将每年的7月26日设立为“青岛工匠日”。

将这一天设立为“青岛工匠日”,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心所向作出的决定。经过前期大量调查研究,在6905份调研问卷中,6363名被调研者认为有必要设立“青岛工匠日”,占比高达92.15%。98.22%的职工建议将工匠日设在7月26日。在2020年市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设立“青岛工匠日”的建议和提案。市总工会提议设立“青岛工匠日”,被市委列为全市改革创新建议十大“金点子”。

事实上,“青岛工匠日”并不是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重大事项决定设立的第一个全市性节日、纪念日。2021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已先后设立了“青岛企业家日”“青岛品牌日”,通过人大履职尽责为优化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1年10月21日,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青岛企业家日”的决定,将每年的11月1日设立为“青岛企业家日”。会议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创新和深化“青岛企业家日”内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多为企业家办实事,切实发挥企业家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2年11月1日“青岛企业家日”当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市领导为我市民营企业百强代表、民营领军标杆企业和民营制造业企业等系列榜单代表、“专精特新”高成长企业代表进行颁奖授牌,向企业家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同时也为企业家之间更好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

加强品牌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重要举措。2022年6月25日,青岛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青岛品牌日”的决定,将每年的7月17日设立为“青岛品牌日”。会议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持目标导向,充分借鉴国家和先进省市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精心组织实施,丰富“青岛品牌日”的内涵和形式,强化品牌培育,讲好品牌故事,营造良好生态,推动青岛在新一轮品牌竞争中走在前列。

2022年7月17日“青岛品牌日”期间,中国品牌卓著发展论坛暨青岛品牌日启动仪式举行。活动中,发布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青岛行动宣言》,成立了“工赋青岛”专家智库,并为2021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代表授牌。2022“青岛品牌日”由中国品牌卓著发展论坛暨青岛品牌日启动仪式、“绽放的力量”青岛品牌体验秀、青岛品牌发布会暨青岛国际啤酒节“工赋青岛”之夜、青岛品牌采购季暨“嗨购一夏”促销活动、青岛品牌开放日、青岛品牌保护宣传讲座等六大板块活动构成,从不同层级、多个维度提升品牌内生引领能力,擦亮“青岛制造”金字招牌,推动青岛产业转型升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