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29日讯(记者 陈志伟)“‘深蓝2号’网箱比‘深蓝1号’先进在哪里?”“国内最为先进的溢油回收船有啥特性?”“无人机不仅能在天上飞,还能在水里游?”……在 6月28日开展的东亚海洋博览会上,各类高端、精深、新奇的展品琳琅满目,在吸引众多参展观众目光的同时,也引起了行业内采购商的瞩目。
(相关资料图)
在这里,海洋重器露峥嵘
型长70米,型宽68米,共三条桩腿,每条桩腿长165米,最大作业水深122米,最大钻井深度9120米,可容纳150人工作……仅仅看这些数据,就能想象出这是一个“大家伙”。而这个“大家伙”的制造者正是东亚海博会的老朋友——山东海洋集团,它的名字叫做Energy Edge钻井平台。山东海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国栋介绍:“该平台具有综合性能先进、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具备在恶劣海况下作业的能力,综合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除了这一钻井平台,在去年东亚海博会上惊艳全场的“深蓝1号”网箱,如今,迎来了它的2.0版本——“深蓝2号”。据介绍,“深蓝2号”是基于“深蓝1号”的更新升级产品,单个网箱养殖水体为9万立方米,使用寿命增至30年,分别较“深蓝1号”扩大80%、延长50%。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年养殖产能可达1800吨。
在本届展会上,潍柴集团则带来了船用发动机。作为大型船舶的“心脏”,潍柴集团带来了WP、WH、M三大系列的代表作品。“这台发动机的型号是6WH17,WH系列产品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各项指标全面提升,可满足中国二阶段排放要求。功率从400千瓦到4500千瓦,适用于渔船、运输船、沙船、拖轮等船舶推进主、辅机,还可用于油田市场机械驱动及发电。”潍柴集团总经理助理尹晓青指着一台接近一人高、四五个人合抱大小的发动机,告诉记者。此外,还有M系列产品功率从368千瓦到 10000千瓦,适用于游艇、执法艇、特种艇、风电运维、海工平台等主推进柴油机和发电机组。
在这里,邂逅最前沿技术
看完海洋重器,以“高、精、尖”为特色的前沿海洋科技展品,在本次东亚海博会上更是比比皆是。
无人机能在天上飞,这并不稀奇,但你见过能在水里游的无人机吗?本次海博会上,约肯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就带来了两款水下无人机。据企业销售主管王琴介绍,企业的消费级产品是全球首款变焦拍摄水下无人机,可用于水产养殖、潜点探测、水下勘察等,可进行画面实时传输,例如在海参养殖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它实现随时监测,取代潜水员工作。工业级产品则是全球首款轻工业级3D全域运动水下无人机,功能和应用更广泛,可以实现水下全景域视角拍摄,360度全维度自由运动,并能搭载机械臂、声呐、采水器等,实现水下灵活作业。
Argo浮标是用于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网的一种专用测量设备,形象地说,就是人类观察海洋的“触手”“眼睛”和“耳朵”。此次海博会,青岛海山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带着自研的HM2000型Argo浮标参展,该产品是唯一获得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化浮标。“我们的产品可以从水表到水下两千米升降,并使用传感器采集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等数据,并实时传输观测数据和信息。工作寿命不少于100个剖面,可在海中连续工作2—3年,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同时我们也研发了4000米、10000米的浮标。希望通过海博会平台,达成更多合作意向。”该公司工程师徐兴洲介绍。
在这里,窥见“智慧海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海洋经济的智慧化、数字化已然是大势所趋。
首次亮相东亚海博会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就带来了亮点展品——智慧海洋云平台。
“该平台提升了海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助于政府进一步提升政府防灾、抗灾、减灾的应对能力;加强海域动态监管,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制,提升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中国航天科工第一研究院院长胡庆荣介绍,通过建立“海洋一张图”,可更多掌握各类信息,有助于政府进行宏观规划,转变海洋管控与海洋开发方式,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该平台为福建省海洋部门提供了综合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信息服务的数据支撑,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高达3000余万元。
同样是海博会“新朋友”的上海临港海洋创新园,则为海洋产业的“智慧化”蹚出了一条产业园开发新路径。该园区以“海洋+智能制造”为特色,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深远海探测、海洋生物科技和航运服务领域,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产业,以“总部+研发+生产”的新型城市产业园开发模式,打造现代化创新社区及体现科技力量的“产业会客厅”。
“此次参加海博会的,除了我们园区,还有园区内的代表企业,比如泷洋船舶科技、遨拓深水装备、约肯机器人和滴水湖AI+无人试验船基地等项目。”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麟介绍,海洋创新园针对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经营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企业纵向发展,横向融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