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溃,很可能发生在2023年到2030年之间。”这是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碳社会》一书中作出的大胆断言。在他看来,碳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
一座城市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征途,其核心就在于寻找经济与低碳的共赢路径。
(资料图)
作为低碳试点城市,青岛的努力有目共睹——“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5%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1.5%和27%。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青岛碳排放指数排在北上广深等30个样本城市首位。
然而,对于一座以制造业为立市之基的城市而言,青岛要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逐渐脱钩,充分挖掘减碳空间仍然是“必修课”。
作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强龙头”,青岛市委、市政府日前顶格印发《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确保2030年前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其实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我们不妨从一个社区、一台冰箱“碳账本”看青岛要如何实现。
01
一个零碳社区的“碳账本”
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和燃气……在浮山湾畔,一个占地45公顷、建筑面积22.71万平方米的奥帆中心零碳社区承载着多项高效清洁供能技术方案。
青岛首个“零碳社区”项目正在奥帆中心逐步实施。
作为“零碳中国”优秀案例,项目有一个亮眼的“碳账本”:建成后每年能够直接节约用电量303万度,节约燃气量5500标准立方米;直接减少碳排放8663吨,相当于在景区内种植了173.3万棵树木;最终通过绿色供能逐步实现能源消耗直接碳排放强度降低至零。
这是全国首个既有城市建成区中的零碳社区。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青岛已累计建成绿色建筑1亿平方米,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4200万平方米,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6个,2022年农村地区完成13万户清洁取暖改造。
不仅是住居,在青岛,市民低碳出行也“有账可算”。
无论是步行、骑行还是地铁、公交,市民的绿色出行所减少的碳排放量都可以在全国首个以数字人民币为结算方式的碳普惠平台——“青碳行”App上被核算出来,变成数字人民币。平台上线一年来,吸引了20余万市民参与,累计产生碳减排量4000余吨,累计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300多万元,发放用户碳普惠权益超过1000万元,让每个人为碳达峰所作的努力变得更加可感。
在交通运输领域,青岛持续提升清洁运输占比,在西海岸新区街道上穿梭的90台真情巴士氢能公交车,运行里程已超过400万公里;港口成为绿色低碳交通推广的窗口,建成前湾港区加氢站1座,引进3台氢能集卡试点应用,船舶岸电配备率、港区道路堆场绿色照明率均达到100%。
真情巴士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在加氢。
根据《工作方案》,下一步,青岛将实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工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实施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工程,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和绿色出行体系。实施绿色低碳全民工程,提升全民节能降碳意识,推广节能低碳生活方式。
02
一台旧冰箱的“新价值”
家电是青岛标志性产业符号之一。如何最大化地利用一台家电的价值、减少碳排放?
步入位于莱西的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枚巨大的莫比乌斯环。它所象征的无限循环,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密钥。在这里,一台废旧家电将以全新的形式,重新进入产业链,塑造新的价值链。
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展厅呈现的冰箱拆解过程。
进入车间,巨大的上料口正敞开怀抱。即便是体积再庞大的冰箱,经过这一生产线,也可以拆解再生成可用部件、再生金属、造粒塑料,实现材料100%再利用。根据山东大学核算,一台46公斤的废旧冰箱的“再生”可以实现碳减排59.63公斤。作为中国家电行业首家再循环互联工厂,其依托国家级再循环产业数字化平台,年拆解能力可达300万台,再生能力达3万吨。
这是青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缩影,也是这座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和“无废城市”所做的领先探索。目前,青岛坐拥国家级绿色工厂4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192款国家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1家,省级绿色工厂12家。
化工产业向来是“两高”项目集中度最高的领域。如今,青岛领军的高端化工企业在化学反应式中寻找低碳的“最优解”,步入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基调的第二发展曲线,海湾化学、青岛炼化分别获评全国烧碱行业和原油加工行业能效“领跑者”。
根据《工作方案》,下一步,青岛将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节能降碳增效工程,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程,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和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主要行业碳达峰。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工程,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03
“先行先试”,让未来更快到来
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沿海城市正在加快探索海底碳封存路径的脚步。青岛企业、院所也试图成为“先行者”。
6月1日9时30分,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在南海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油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设备是在青岛建造完成的,预计高峰期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或停开近100万辆轿车所达到的减排目标。
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在青建造完工。
迎面拥抱“双碳”带来的挑战,在更多的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领域,类似这样的“先行先试”,正在青岛全面铺开。
青岛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惠民示范等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也是青岛创新平台次第生长的关键领域。青岛推进山东能源研究院和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打造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建设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
在机制创新方面,青岛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市场主体间用能权交易,完成企业间用能权交易80余万吨,先后为海湾化学、金能科技等企业解决项目落地难题。目前,国橡中心“液体黄金”轮胎项目已与8家指标出售企业达成交易意向,将通过用能交易解决17万吨能耗指标。
在财税、金融创新方面,青岛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投融资等实施意见,推行全国首单“建筑减碳贷”“减碳保”,落地全国首单“湿地碳汇贷”“茶园碳汇贷”。西海岸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全省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投融资合作平台。
青岛还将碳排放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率先印发实施轮胎、啤酒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同时建立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创新研究中心,成立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组,制定《低碳园区评价指南》《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管理规范》等4项团体标准,发布《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根据《工作方案》,下一步,青岛将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构建海洋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实施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工程,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加强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进出口。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碳达峰、碳中和,是目标,更是动力。其所指向的,是一个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广阔未来。
(作者 杨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