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艾可什机场音乐节过去一周多了,它的余热尚在,令业内外瞩目。


【资料图】

全国首个机场音乐节,36组艺人参演,6万张票售罄,门票加上周边消费收入预估上亿元。青岛本地观众占27%,山东省内其他城市占30%,省外占比40%,七成观众为95后、00后女性。

从2月份签场地到5月份落地演出,这场音乐节算是“仓促”的,却也越发显得成绩傲人。

音乐节为何火爆当下?青岛机场音乐节何以胜出?音乐节有什么时代意义?

自2000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至今,中国户外音乐节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生命力旺盛,因素颇多:首先,音乐节能提供情绪价值。通常选在户外,远离城市喧嚣的音乐节给乐迷一个放松、宣泄的出口。

其次,音乐节的社交属性强。相比较普通演唱会,音乐节更注重互动与社交,更加沉浸式分享音乐,更注重展现自我,更容易吸引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再次,音乐节的文化体验多样。一站集齐多个风格、流派的乐队、歌手,还包括艺术表演、文化活动、消费业态等,体验丰富。凭借音乐节,新兴乐队、歌手崭露头角,乐迷挖掘新鲜音乐元素。

最后,音乐节的时尚元素多样。创新技术和玩法通常是音乐节的标配,追逐潮流时尚黑科技,“观摩”最时尚的人群,就来音乐节。

综上,音乐节赢得了95后、00后的心,其市场价值与空间不言而喻。一个数据说明当下音乐节的火爆:就在青岛机场音乐节的同期,全国有12场音乐节上演。尽管如此白热化,青岛机场音乐节依然创下了6万张票售罄的战绩。

机场音乐会,有着其高水平。这是全国首个在机场举办的音乐节。候机楼安检+停机坪观演,门票就是登机牌——本身就是卖点。而青岛流亭机场在此之前已关停600多天。这座机场见证了青岛的城市发展,也曾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青岛的“第一印象”。人们对这座机场的感情,体现在它转场退役时,纷纷自发的拍照留念,以及网上的话题热点。可以说,流亭机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IP,特别是机场退役后入镜《流浪地球2》,让人们更加期待机场新故事的“续集”。

从硬件来说,旺季时客流量达20万人次,五条路进出,周边配套完善、机坪面积够大……这一切也都是成功举办音乐节的必要条件。利用退役机场举办的青岛艾可什机场音乐节,与利用天然坑洞、废弃采石场举办的瑞典山谷音乐节(Into the Valley),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给予受众音乐之外的奇趣体验。创意本身就有价值。

另外,这是一场数据测算的音乐节。以往的音乐节,演出阵容通常根据主办方的主观喜好来定,一般是头部歌手搭配知名度一般的歌手,同质化严重。而青岛的这场机场音乐节,主办方广泛挖掘尚未被大众熟知的潜力乐队、歌手,让这些乐队、歌手的铁杆粉丝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每个乐队、歌手能带多少粉丝过来,都是可以测算出来的。虽然相对“小众”,但参演艺人多达36组,聚沙成塔,粉丝总量就能上去,演出也相对新鲜。同时,机场音乐节的粉丝画像,也给后续的活动打了数据标签。

在不破坏结构布局前提下,如何借助机场原有的IP影响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场音乐节给出了满分答卷。

而这场得到黄渤、胡歌鼎力转发的“国内首个机场音乐节”,带给我们的启示还远远不止音乐节本身——

在机场音乐节的导流下,流亭机场周边酒店、民宿也跟着生意火爆。城阳区文旅部门借助这波流量,全面推介当地的四大商圈、特色美食,消费场景从机场一路延伸到周边,拉动二次消费,门票加上周边消费收入预估上亿元——而这也正是一场成功的音乐节该有的溢出效应。

当下的音乐节,与一个城市的文旅业、城市品牌运营深深绑定,山东深谙此道,将音乐节写入了《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将音乐节作为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的主打文化产品。

于是我们看到,相仿的盛况也出现在山东其他城市。今年五一期间,迷笛音乐节首次落地山东烟台。崔健、郝云领衔,3天时间,10万“笛迷”,其中近9成来自烟台以外地区。黄渤海新区共接待游客约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亿元。在潍坊,去年7月,新青年音乐节首次落地,为潍坊带来超过2万人次的流量,拉动文旅消费超过5000万元。更超值的是城市宣传,有关潍坊音乐节的短视频全网发布数量超10000个,全网宣传点击量突破2亿人次。

音乐节,正是当下山东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好客山东”的重要文化品牌。值得关注的是,当音乐节与城市一拍即合,点燃的不仅是艺术,带动的不仅是消费,还有更为长远的一座城市的音乐产业——以烟台为例,与音乐节相关的音乐学校、教培机构、音乐中心,也正在稳步推进中。

不可忽略的是,当音乐节遍地开花、各城市竞相追逐时,如何将音乐节做出新意,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整合更多城市资源……就是留给主办方与城市的更新课题了。青岛艾可什机场音乐节的创新创意,正是一个城市探索与实践的极好案例,值得借鉴。

文|冯晟

关键词: